河南话里那些会说不会写的字,你都认识吗
2024/8/16 来源:不详河南话属汉语中原官话,是河南省境内的方言。河南话历史悠久,现在最早的有关河南地区的方言记录是《诗经》。洛阳话直到明代之前都一直是通行全国的官话。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有些人觉得河南话土,其实不如说河南话古。河南话的用词很多是从古汉语传承下来,很多字今天已经不常见了,天天说着河南话的河南老乡们也不一定会写,试举几例:
芫荽[yánsuì]
香菜的学名就叫芫荽,香菜反而是俗称。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将香菜种子带回中国。明代李时珍:“荽,许氏《说文》作,云姜属,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荽,乃茎叶布散之貌。”
淤[yū]
这个字最常见的意思是淤积,淤泥。但在河南话里表示液体沸腾溢出,如在煮粥或煮面条时说,快加点水,别让锅淤了。
嬎[fàn]
指鸡等禽类下蛋。鸡嬎蛋。如:粤语里也用这个字,但是意义要更广泛,如用在妇女身上,表示生小孩,甚至可以表示拉屎。《康熙字典》:嬎,同娩,息也。王充《论衡》中记载:兔?毫而孕,生子从口而出,其子名嬎。
冇[mù,mǎo,miu]
“没有”的意思,如:“冇钱”,“冇用”,“吃饭冇?”。各地读音略有差别,我们那读“mù”。在粤语中也常用这个字,读“mou”。这个字最早见于明朝时黄佐重修的《广东通志》。该书卷二十《民物志》:”无曰冇,音耄,谓与有相反也。“从造字角度看,“冇”字显然是“有”字的省文见义。例句:“吃饭冇?”“睡了冇?”,“这饭做嘞真冇味儿啊!”。
敹[liáo]
指缝补。敹也写作“缭”。本义是选择,引申为缝缀,修理,補缀。最早见于西周文字。《尚书》:善敹乃甲胄。郑玄解为“穿彻之”,即粗率缝补。敹的说法在北方方言都比较常见。例如:布衫烂了,让恁妈给你敹敹。
瓤[ráng]
形容身体虚、技术不行、人品差,没有能耐等。如:病后身体瓤。意思就是身体虚弱。另一个意思是瓜、果内部可食的部分。如:西瓜瓤。
熥[tēng]
《集韵》:他东切,音通。以火煖物也。烘烤或把凉了的熟食蒸热或烤热。如:用炉子把衣服熥一熥。
暄[xuān]
本义是指温暖,在方言中有松散、松软之意。《素问·五运行大论》和刘峻的《广绝交论》均有记载。如:今天的馒头蒸得很暄。
剺[lí]
用刀或其他锋利物割、剌、划。《说文解字》剺:剥也。劃也。如:我不小心把手剺破了。
哕[yuě]
指呕吐。《说文解字》:哕,气忤也。“干哕”是想吐而吐不出。例如:晌午喝酒喝多了,哕了。
搦[nuò]
握,拿。如:把瓶子搦住喽。
?dāo
用筷子夹。如:?菜吃。
掖[yē]
塞进(衣袋或夹缝里)。如:帮我把被子掖一掖。
搲[wā]
舀。如:用瓢搲勺水。用碗在坛里搲米。
庹[tuǒ]
长度单位,指手臂展开的长度。例如:这根绳有一庹长。庹也是姓氏。台湾有个著名主持人叫庹宗康。
擓[kuǎi]
也写做?,指提、挽。例如:去买菜要擓住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