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让人又爱又恨的食物,折耳根香菜名列其

2023/5/3 来源:不详

白癜风怎治疗 http://m.39.net/news/a_5900254.html

你爱吃香菜吗?为什么有人爱不释口,有人对其深恶痛绝?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食物。

香菜

香菜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在各种菜品的点缀上。炒好之后撒一把香菜,又好看又提味儿。但不爱香菜的人别说吃了,闻到香菜味就像闻到臭虫一样。

香菜,学名叫芫荽。原产地在欧洲和中亚,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国。有人可能会想,噢,原来我不爱吃香菜,是因为这东西不是中国本土的,难怪我吃不惯。

其实如果我们追溯香菜的希腊语词根就会发现,也难怪不爱吃香菜的人觉得香菜臭,它最初的名字就和希腊语中的臭虫(bedbug)是同源的。而香菜在咱们中国好歹还带个“香”字,这一臭一香,可见老外们更不喜欢吃。

一个人喜欢不喜欢吃香菜,和他的基因有关。准确地说,是与一个人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有关。

每个人的11号染色体上都有一个OR6A2的嗅觉感受器,并且这个感受器对醛类物质十分敏感。比如芳香剂、桂皮、甲醛等等。

而这个嗅觉感受器上又有一个名为rs的位点,如果你的这个位点上存在A碱基,就不会讨厌香菜,只会觉得香菜吃起来十分清口,充满新鲜植物的香味和柠檬的清香。

相反,如果你没有这个A碱基,就感受不到香菜的香味,只会闻到香菜中醛类物质带有的这种刺激性气味。

虽然没有具体研究表明这会不会遗传,不过在观察完身边的人以后,我觉得吃不吃香菜大概率不受遗传影响。

鱼腥草

鱼腥草又叫折耳根,是我国的一味草药。生长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等地。人们吃的是它的嫩茎和嫩根。

喜欢吃的人觉得没什么,吃起来脆嫩爽口,四川和贵州的油泼辣子那么一拌,又脆又香。但不喜欢吃的人就觉得这玩意儿又臭又腥,离老远闻到味就跑了。为什么有人会吃这种中药材?

据说最早吃折耳根的是越王勾践。当年他在吴国卧薪尝胆,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勾践曾亲自品尝吴王的粪便,来判断他所得的疾病。虽然后来的确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却留下了口臭的毛病。

于是范蠡就提议,让全国上下的人全都吃鱼腥草,这样就不会显得只有勾践一个人的嘴臭了。可以想象这鱼腥草究竟臭到了什么地步。

话说回来,既然吃鱼腥草是云贵川地区的饮食文化,那么,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行程,必然和这个地方的气候环境、人文习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贵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了它的气候类型受很多因素所影响。在贵州本地也有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在这种环境下,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都是在所难免的。

而鱼腥草又有润肺的作用,本来就是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一剂良药。这样一来,既可以当饭吃,又能预防疾病,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贵州人也就这样一代代吃了下来,从小就吃,长大了自然不会排斥。

还有一部分人天生不能吃,也是因为鱼腥草中含有一种名为“癸酰乙醇”的物质,一部分人会对其产生过敏反应。轻度的就是单纯感觉吃饭没味,味同嚼蜡。中毒的人除了没有食欲之外,还会出现反胃、恶心等症状。

所以说,南北方的小伙伴不要再为鱼腥草争论不休了,我们北方人的确是不能吃,主要是这身体条件不允许。

螺蛳粉

你喜欢吃螺蛳粉吗?那种又香又臭的味道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但与此同时,可能也会引来邻居的投诉。

年11月25日,意大利一中国留学生在家煮螺蛳粉,结果被邻居怀疑他家里有生化武器。随后警察找上门来,罚了这个正在家嗦粉的留学生40欧巨款。并警告,以后再也不许再煮这种东西了!

反过来,一位在中国留学的肯尼亚小伙也在网上咨询,问自己的中国室友是不是特别讨厌他,要么怎么会天天在外卖平台下单一种奇怪的食物来臭自己。因为在他们国家,如果父母闻到了这个味道,一定会把自己赶出家门的。

为什么螺蛳粉这么臭,还有很多人喜欢吃?其实螺蛳粉这种臭和其它臭不一样。大家吃臭豆腐也会觉得,臭豆腐是鲜臭鲜臭的。这个“鲜”,实际上就是食物发酵时得到的一种氨基酸。也就是说,“鲜”和“臭”往往只有一念之间。

说白了,为什么有人喜欢吃这种发臭的东西,其实还是我们老祖宗由于食物保存不便,食物难免会产生氨基酸,吃多了也就不感觉这种臭很恶心,反而十分开胃。

螺蛳粉里的这种独特的臭味来源于酸笋。《舌尖上的中国》就曾详细介绍过柳州酸笋的制作流程。

忙碌了一天的陈师傅要选取肉质饱满的大头笋,然后用山泉水腌制半个月左右。在此过程中,带有鲜味的氨基酸物质就会应运而生,柳州螺蛳粉的臭味也是由此而来的。

最后再提醒一下大家,螺蛳粉好吃,可不要贪嘴,以防邻居顺着味道跑上来投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