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顶级面条大赏
2023/4/27 来源:不详面条在我国是一道出现频率极高的主食,不长的烹饪时间内,却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无穷口感。淮扬美食闻名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淮扬地区的面条也是极富特色的。成都人费执御来扬州品尝了面条以后,赞不绝口,说道“扬郡面馆,美甲天下”,并作词一首:“扬州好,问鹤小楼前。入夏恰宜盘水妙,浸晨还喜过桥鲜。一箸值千钱。”
扬州阳春面
面条并非美味佳肴,而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中国美食的精华却正是要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高端。所以这一碗最简单的阳春面,却最考验功夫。阳春面,实际就是一碗普通光面,为什么有如此充满文化韵味的名字?其来历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以前一碗面十文钱,扬州文人会动脑筋,把这和面条联系起来,故称作“阳春面”了。扬州人对阳春面比较讲究,下出一碗美味可口的面条要能达到“硬而不生,软而不烂”的要求那才行。
其二,要宽汤下面。阳春面虽然是清汤面,没有任何的配菜,却绝不是开水煮面条,诀窍就在这汤汁上。“这个汤,它不用味精,而是用当地的河虾,河虾籽天然地晾干以后,用鸡汤煲出来,文火炖,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民以食为天,菜以汤为先。”这是大师们的心得。
其三,开佐料。扬州人下面不叫做佐料,而叫开佐料,这里有讲究,酱油要熟酱油,买回来的生酱油要烧开,熬一下,变成熟酱油,酱香味更浓些。熬猪油一定要放生姜、葱、酒,熬出来的猪油没有猪腥味。开佐料时,酱油、猪油、大蒜泥或青蒜花子、胡椒、味精,外加点麻油,一样不能少,再兑上虾籽汤,竹篾子的漏勺和大面筷子配合,很整齐地把面条叉在碗里,看上去真像一把梳子,扬州人又很形象地称之为“梳子面”。
一碗上好的阳春面,盛放在白色瓷碗中,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香味,依稀可以见到虾子,撒了一点葱花,香气四溢,面条筋道爽滑,香味隐藏在面条与面条的缝隙中,虾子沾惹味蕾,酱油鼓动猪油。如果你也曾吃过这样一碗面,也许你就能够明白,为何扬州人对这碗看似普通的面却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了。
扬州饺面
饺面是扬州的传统面食,不过饺面中并没有饺子,淮扬一带把小馄饨叫做淮饺,因此饺面就是馄饨面。饺面花钱不多,能让食客同时在一个碗里吃到两种食品,既有荤又有素,故民间流传:“饺面饺面,有饺有面,荤素皆有,一碗二口。”可谓两全其美。
饺面中的馄饨很是讲究,皮薄馅大这是基础。其造型,总的外观像麻雀头,小巧玲珑;其边犹如荷叶,精致靓俏;其底好似钱币,整齐平崭。煮熟装碗后,个个馄饨向上,犹如朵朵盛开的荷花,堪称楚楚动人。
饺面煮制必提鲜,提鲜必以伏天晒干的高邮、邵伯两湖出产的湖虾籽为佐料,虾子熬汤,旺火开汤,先下馄饨,后下面,馄饨不破不裂,面条不烂不黏;出锅时,碗里放扬州三和四美的酱油(或虾籽酱油,或黄豆酱油),再用胡椒粉、青蒜花、香菜、精炼熟猪油等几种调料调味,开汤一冲,先叉面条,后盛馄饨。食用时,馄饨馅嫩味鲜,面条劲道爽滑,面汤鲜醇味香。饺面吃完后,碗底内还留有少许虾籽,可谓货真价实。真是应了扬州的一句顺口溜:“虾籽鲜味汤,胡椒青蒜香,馄饨馅心嫩,面条入口爽。”
扬州煨面
洪为法先生在《扬州续梦》的《扬州面点》一节里谈到,扬州煨面种类很多,“大率随时令而异,有刀鱼煨面、螃蟹煨面、野鸭煨面等等。此外更有一般的如虾仁煨面、鸡丝煨面等等。这煨面之妙,在于面汤鲜美,面条软熟,而又不至汤与面混糊不清”。扬州煨面的特色是汤味醇厚,善于使用肉类熬制高汤,再以高汤煮面。面的汤底久经熬煮,再以开洋、葱段吊味,里面有大量的虾米,汤呈褐色,滋味浓郁而醇厚。林兰痴诗曰:“不托丝丝软似绵,羹汤煮就合腥鲜,尝来巨碗君休诧,七绝应输此盎然。”
扬州干拌面
干拌面是根植于扬州人骨子里的美味小吃,不论时节、不分时间。早起随便走在扬州街头,干拌面摊比比皆是。老食客进得店面先坐下,待服务员上前倒好一杯淡茶之后,方才操着当地方言亮出一嗓子:“来哟,来碗干拌,硬(读:摁)面,跟汤!”这汤还不是一般的汤——扬州人早餐喜欢喝的,是那一碗腰花汤。
其实,做出一碗让人淌口水的干拌面,那可不简单。这里面很有讲究。首先,面条必须得是水面。而且一定还得是当天早上机器现压出来的,不能是挂面。其次,一定要用熬好的猪油(当然也有素油,因人已异)。油的量要足,一般来说大概一碗面一两半猪油。再者,酱油要用下锅重新烧煮加调料后的熟酱油,最好是扬州的虾籽酱油。那种瓶装酱油有苦尾子,老扬州人一口便能吃出来,很在意这点儿。再再者,青蒜花要用刀切成碎末,蒜头也要捣烂,胡椒粉要用药店里卖的胡椒,味精要用细末状的,千万不能用鸡精。再再再者,下面时锅里水一定要多,这样下出的面才不糊汤。一点酱油,一点葱末,蒜末,一点麻油,一点胡椒粉,最后再挑上一小块乳白色的猪油,用筷子这么一拌,鲜香、醇美的味道冲散了昨夜的疲惫,精神抖擞的开始一天的新生活,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依然祥和、满足。
扬州戴氏小刀面
不少老扬州人都知道这藏在小巷深处的面店。他家的面条是手擀刀切所以叫刀面,手擀的面条口感筋道,耐嚼有劲,面条有毛孔,面条看起来晶莹剔透,吃到嘴里也很有力道。不只是面条纯手工,酱油也是自家调制。面皮被擀成薄薄一层,筋道且入味,经常会有吃货慕名前往。
扬州鸡汤面
那么当年让左宗棠魂牵梦萦的那碗鸡汤面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鸡汤面当然是要讲汤的,不过这个汤并不是原汁原味的鸡汤,纯粹的鸡汤鲜味太薄太平。一般店子里大桶炖清汤时,讲究个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骨不浓。所以每四只老鸡要配一只公鸭,再加上两斤烤香了的猪骨,这样君臣佐使都有了,出味更厚也更透,喝起来味道也仍是以鸡鲜为主,但制汤的价钱却并不比纯粹的五只鸡熬出来的鸡汤贵。鸡汤面的名堂在于和面的时候放鸡汤而不是放白开水,这样面条本身才会有底味,吃到嘴里感觉才会有一股骨子里的鲜香。和面的汤中,还要突出一股香菇味,这样以鸡的清鲜为底子,以香菇的厚重为主体,正好和麦粉的谷物之味做到了互为辅佐、和而不同。面条的味道才会有骨子。不过香菇泡发后容易是黑色的,会影响面的颜色,因此要用白色的花菇。花菇价格较贵,比较经济的做法是用泡发香菇的水来加入汤中和面。
天下美食,香无非是头香、面香、底香,赋味之道无非也是本味、底味、沾味、佐味,不明白这个道理,什么东西都做不好。扬州的面,好就好在扬州人吃透了这个道理。
伊府面
伊府面的起源,广东、福建、苏州、郑州、宫廷各种传说均有,难以定论。但由史料的记载,比较具体的说法是由乾隆年间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的家厨所创制。由于伊秉绶喜欢吃面条,所以他家的厨子投其所好,善于烹制面条,慢慢做出了名气,由于伊知府喜爱结交朋友,家里常年宾朋满座,人们品尝过这道伊家秘制的面食后赞不绝口,纷纷效而仿之,这道味鲜色美的面条就这样盛行开来,并冠名为“伊府面”。关于伊府面的文章有民国初期的洪为法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其中说:“在昔伊秉绶曾任扬州知府,伊府面即其所创。”此外唐鲁孙的《说东道西·扬州炒饭伊府面》、朱振藩的《食林外史·从扬州炒饭到伊府面》等文章中也有提及。
什么是伊府面?鸡蛋和面,为条,煮熟过水,稍干,以油炸之,久贮不坏。因其含水量很低,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而不变质,随时取用,极为方便。食用时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入已炒好的肉、笋、菇、鱼、香葱等佐料,又加肉汤同煮,熟后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或浇入海参、虾仁、鸡丝等。煮七成熟后,用油炸,再炒叫炒伊府面,色金黄,汤味极美。伊府面被人称赞为世界最早的速食面,是泡面、方便面、速煮面的“老祖宗”。
宝应长鱼面
长鱼面是宝应的招牌面。扬州的鳝鱼算宝应最好,这里水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特有的地理环境为鳝鱼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宝应的鳝鱼肉厚细嫩,有弹性,味道非常鲜美。
宝应长鱼面的面汤制作非常讲究,也很有营养。将黄鳝去骨后放入油锅内炸至金黄,捞出控油。把配料和长鱼骨一起压在锅底,大火猛煨(加以鼓风机配合)六个小时以上,此时的长鱼骨头已成粉状,骨头里的胶质和营养全部都煨在汤中,乳白色的汤汁浓浓的,稠稠的,口感极佳,长鱼的鲜美和香味在汤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决非其他汤料所能比。面也有讲究,面是下好后再放入鱼汤里,面上还有绿色的韭菜相配,撒上少许胡椒粉,这碗面端上来令人赏心悦目,当你搅动面条时,长鱼汤的鲜味伴随着韭菜胡椒的香味一起扑面而来,真使人食欲大开。
长鱼面的吃法有点特别,鱼肉与面并不是一起端上来的。鱼肉用小碗装,面用大碗盛,分开端上,一般都是面先吃了一会,再放进满碗的长鱼肉拌着均匀了吃。一大碗面,汤是鲜白的,面是劲白的,看着舒服,吃起来,是一种精华的没有任何杂质的纯鲜,完完全全的鱼的鲜味。单纯的鲜面吃了些后,整碗倒入小碗中的长鱼肉,使其完全融入面中,只需那么抿上一口,它的鲜味就足以渗进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令你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东台鱼汤面
别看一碗面端上桌简简单单,制作时可是需要三番入锅,工序一道也不能省。锅中水烧开后,把之前备好的鲫鱼酥和鳝骨、猪大骨等投入水中,大火烧沸,待到汤色转白后用淘箩过清鱼渣,倒出的便是第一份鱼汤。此后,再将熬过的全部鱼骨倒入铁锅,先用文火烘干,然后放油入锅,用小火把鱼骨煸透。这时加入开水,再度大火烧沸,过清鱼渣,成为第二份鱼汤。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把汤再熬制一遍,过一遍筛,再将鱼汤下锅,和着煸炒好的猪大骨、虾子、黄酒、葱姜等烧透。一番流程结束,得到的才是最终上桌的鱼汤。
汤好了,还得下面条,以前都是用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再切成细面条,入沸水锅中下熟,置于碗内。然后再放上白酱油和少许蒜花,舀入沸滚的鱼汤,一碗正宗的东台鱼汤面才能上桌。面条细滑、汤白如乳,每一根面条都充分吸收了汤汁的鲜美,老人们都讲“吃面不饮汤,骨里受了伤”。
仪征十二圩鱼汤面
十二圩在仪征南部圩区,与扬州区域相连,地势平坦,江河交汇,水网交织,常规的鱼类有江中的鲶、鲢、鳙、昂刺、铜头、鳗、白虾,河塘中的鲢、鲫、鲤、青鱼等。由于地下矿物质资源丰富,水中有大量的微量元素,且水系大多是通畅活流,浮游生物较多,周边也极少工业污染,所以美味天成,品味甚佳。
原汁鱼汤以小杂鱼去脏洗净,每料十多斤放在油锅中熬炸至金黄色,脆而不焦,起锅压碎,装入麻布口袋内与多只整鸡煨煮,汤色洁白,鲜美浓厚。面是以人工跳杆而成的薄皮碱面,再以铁背长刀密密地切成银丝细条。顾客点鱼汤面分两种,一类是鱼汤无交光面,一类是盖交头大面,即外加京江肴蹄一大块,或者脆长鱼交及虾仁、腰花等,由顾客点要。大面的特点是汤浓味美,滑润爽口,油而不腻,有闻香起胃之感。
江都小纪熬面
品尝过小纪熬面的人,都一致称赞:“小纪熬面,着实不丑!”小纪熬面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配料选用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肉等,另据季节辅以笋片、小青菜、茭白片、菠菜等。做熬面很有讲究,先将鸡肉煨熟拆成鸡丝,猪肝切片,猪腰切花,下油锅片刻即捞起;虾子单放,下油锅即捞起;鳝鱼下油锅炸脆;小青菜、菠菜开水烫熟;再将肉类等放进鸡汤里烧煮15分钟,称为“高料”。与此同时,将面条用清水下熟后,在开水里过清。然后将面与“高料”同放一锅,略煮后分装,再放上脆鳝鱼丝、小青菜、菠菜,一碗色质鲜艳、味道鲜美、酥脆爽口的熬面就成功了。如今,在江都小纪,正宗熬面店已为数不多。由于熬面既费工又费时,所以,需提前一天预订,至少10碗以上,店家才肯熬制呢!
淮安杠子面
淮安杠子面擀面工序独特,使的是胳膊粗细的擀面杖。和面时,可加入鲜蛋。用粗杠压揉面团后,擀作如绸薄片,切成麦秆细般的条条,清水煮熟,佐以鸡蛋、鲜虾、里脊、猪腰之类,调上油泼辣子、醋、姜粉、芫荽等等。杠子面口感柔软,不粘不糊,爽滑劲道,口味多样,开胃消郁,别有滋味。
高邮红汤面
高邮人下面的碗一般用搪瓷碗,而将放好作料的碗放在大锅中,大锅中漂浮着一只只碗盏。一是保温,饮食有‘一热抵三鲜’之说,碗盏入水锅中烫热再将面条挑入碗中,起保温作用,使热量散发缓慢;二是调味料加热后融合成复合美味;三是去掉生酱油的酱腥味,增加鲜味。吃了高邮面锅里漂碗盏的面条,心中也会历久难忘。红汤面讲究面汤清而不油,食后鲜而不干,整碗面色泽红亮、爽滑带韧。
镇江锅盖面
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锅盖面,也称镇江小刀面,是中国十大名面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面”,因在下面的面锅里加入锅盖一同煮而得名,具有浓郁的平民风格,在镇江家喻户晓。
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细而成,这样“跳”出来的面条柔韧性特好。
镇江乃南北交汇之地,北方的粗犷与江南的细腻相互融合,锅盖面做出来也就别有风味。做法并不复杂: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用刀切细,与一只杉木小锅盖一起下锅,再在一只小竹笼内放入客人需要的肉丝、猪肝、香肠、素菜等“浇头”,煮熟后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锅盖面,妙就妙在这小小的锅盖上。大锅里漂着小锅盖,四周透气但开水不外溢,锅盖压住翻滚的面条,不论怎么煮,面条在锅中的位置都基本保持不变。面条贴在锅盖下,水在其周边沸腾,水与锅盖之间零空隙,煮熟的面条就特别筋道。而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也为面汤增加了别样的鲜味,还起到了调味的作用。
秘法熬制的酱油,是锅盖面散发诱人香味的另一“秘密武器”。选用黄豆酱油,加入十余种佐料,如地龙、桂皮、香草、八角、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鸡骨等,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冷却凉透,两天后方可食用。
正宗锅盖面应该是这样的:老式煤炉,鼓风机吹起的火苗时长时短,幽幽地舔舐着浑圆的铁锅底。气雾氤氲的汤锅里,一只溜圆的木锅盖随着沸腾的水花翩然起舞,不时带起三两根扁细的面条头耷拉在锅盖上。里屋的案板上横着一杆粗壮的斑竹,两位师傅就着竹竿娴熟地跳上跳下,竹竿声吱吱呀呀,甚有韵味。面团轧得韧性十足后,师傅用擀面杖把面团推卷得纸样的薄,这才不紧不慢地举起宽大的切刀,将面皮切成一绺一绺的面条丝,摊在案板上只等下锅。等面端上来,红红的汤底,细细的面条,青翠的葱花,再加上亮晶晶明晃晃的浇头,还没动筷子,心就醉了。
刀鱼汁煨面
刀鱼煨面,比起清蒸刀鱼来,可要实惠得多。其实它有个确切的名称,要在“刀鱼”和“煨面”之间,夹塞进一个“汁”字。在盛产刀鱼的长江下游镇江、扬州一带,明代的官僚和盐商嫌刀鱼刺多,发明了这种无需吐刺的刀鱼吃法:刀鱼汁煨面。将时令新鲜的小刀鱼蒸熟去骨,包上纱布放入锅里,将其熬成刀鱼汁;再以刀鱼汁煨面,虽不见刀鱼,但鱼的精华早已煨入面里了。
刀鱼汁煨面,那是春天的至味,就像明前龙井、嫩透的韭芽儿、香椿头。坐在面馆的大堂,品尝着春季江刀鱼的滋味,奶白色的汤汁,稠得醇厚,稠得鲜香。
按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