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常用首方剂处方的用药规律

2022/7/28 来源:不详

蒙医方剂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古代蒙古族人民多采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探索,用药逐渐向复杂化转变,出现多味药物的配伍应用。并在蒙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在临床中逐渐凸显出药物配伍优势,进而复方在临床中脱颖而出,成为治疗疾病重要的方式。

自年以来,对蒙医古代方剂书籍、民间验方、秘方进行大量的开发、整理,古代蒙医方剂的新应用与新方的研制亦取得丰硕成果。

在现代研究中多以单药、单方、单类方的研究为主,尚无对蒙医常用方剂的全面梳理与总结。基于此,本研究将全面梳理蒙医常用方剂,从剂型、方剂类型、用药频次、用药类型、性味、药效等角度进行现代统计学分析,探讨蒙医处方用药规律,为蒙医方药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发掘阻碍蒙医方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拓展后期相关研究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传统蒙药与方剂》《蒙医方剂学》(蒙文版蒙医教材)4部载有蒙医常用方剂的文献。

1.2检索策略 对研究资料中方剂部分,进行蒙医常用方剂的全面检索。

1.3纳入标准 选取研究资料中全部常用蒙医方剂。

1.4排除标准 排除重复方剂。

1.5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数据库的建立 将研究资料中筛选出的蒙医方剂及相关内容,包括中文、蒙文方剂名称、来源、组成、功效、主治等逐条录入MicrosoftExcel文档,并对主要分析数据剂型、方剂类型、药物等进行提取,建立单独的数据库。

1.5.2数据库的规范 方剂的规范,方剂的分类、名称、组成、剂型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为标准,同时参考《传统蒙药与方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其中合写剂型进行拆分处理,如30味明目剂剂型为油剂或搅合剂,计为油剂、搅合剂各1次。

蒙药名称的规范,以《内蒙古蒙药材标准》为标准,同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华本草·蒙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对蒙药名称进行规范。1)统一蒙药的别名及俗称:如枫香脂别名白云香,芒硝别名朴硝,木腰子别名榼藤子,如白豆蔻又名豆蔻,均改为前者。2)去除蒙药的加工或炮制方法:如制硫黄、制草乌、制狼毒、制铁屑、制马钱子分别统一为原药材名硫黄、草乌、狼毒、铁屑、马钱子。3)拆分合写药物:如协日乌素三药拆分为枫香脂、决明子、苘麻子;药物组成中有“或”字的统计时均以2种药物计数,如方解石(或红石膏)计为方解石、红石膏各1次。4)下列药物名称均改为前者:诃子——诃子肉、金色诃子,白豆蔻——豆蔻,天竹黄天竺黄,牛黄——人工牛黄,枫香脂——白云香,草果——草果仁,芒硝——朴硝,白葡萄——白葡萄干,甘蔗糖——红糖,小茴香——茴香,天门冬——天冬,手掌参——手参,苣胜子——白苣胜子,赭石——代赭石,青蒿——黄花蒿,蒲桃子——蒲桃,芍药——赤芍,稻米——粳米,莲座虎耳草——连座虎耳草,木鳖子——木鳘子,细叶铁线莲——铁线莲,益智——益智仁,禹粮土——余粮土,白附子——禹白附,猪牙皂——皂角,大蒜炭——蒜炭,胡椒——黑胡椒、白胡椒,白硇砂——硇砂,紫河车——胎盘,芫荽子——芫荽果,木腰子——榼藤子,酸模——蒙酸模,陈牛肉——陈牛肉干,旋覆花——旋复花。

蒙药的分类,参照《传统蒙药与方剂》,同时参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对使用频次n≥10的蒙药进行归类。

药性、药味及药效等以《中华本草·蒙药卷》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传统蒙药与方剂》《内蒙古蒙药材标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内蒙古植物药志》(13卷),对n≥10的蒙药性味及药效进行分析。

1.6数据分析

1.6.1频次统计分析 使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方剂剂型、方剂类型、用药频次、药物类型、性味、药效进行频次统计分析。方剂总数频率(%)=单味蒙药的使用频次/方剂总数×%。

1.6.2关联规则分析 根据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法,使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药对统计,使用SPSSModeler18.0软件结合MicrosoftExcelVBA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0.1,置信度≥0.7,提升度≥1.8。

1.6.3聚类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n≥50)进行聚类分析。

2结果

共收集个方剂,剔除重复项,最终获取个方剂,包含药物味,涉及药物总频次次,其中n≥10的药物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次(83.57%)。

2.1剂型分析 对首方剂剂型进行统计分析,常用剂型有10种,其中散剂频次最高,为次。结果见图1。

图1剂型分类

2.2方剂类型分析 首方剂涉及方剂种类22种。其中,治疗五脏病类的方剂频次最高(75次),其次为治疗五官病类方(57次)、热症类方(35次)等。见图2。

图2蒙医方剂分类

2.3药物频次分析 频次统计结果显示,蒙医方剂中常用单味药为诃子(38.74%,次)、红花(31.30%,次)、栀子(24.62%,次)等。见图3。

2.4药物归类分析 将蒙医方剂内的药物(n≥10)进行分类,其中参考书籍中未记载分类的5味药归

图3蒙医方剂高频药物(n≥50)

为“类外药物”,得出药物种类16种。药物频次最高的是祛巴达干类(16.36%,次),其次为清热类(12.89%,次),镇赫依类(12.73%,次)等。见表1。

2.5药性分析 对药物(n≥10)的药性进行分析,频次最高的是凉性药物(43.33%,次),其次是温性药物(27.70%,次)等。见表2。

2.6药味分析蒙医方剂中药物(n≥10)使用频次最多的药味是苦(45.55%,次),其次为辛(36.80%,次)、甘(31.36%,次)等。见表3。

2.7药效分析 蒙医方剂中药物(n≥10)药效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轻(41.39%,次),较高的还有钝(36.65%,次)、燥(33.84%,次)等。见表4。

2.8关联规则分析

2.8.1 高频药对分析 首蒙医方剂中高频药对有:诃子——栀子(90次)、川楝子——栀子(78次)、川楝子——诃子(76次)等。将n≥50次的药对定义为高频药对。见图4

图4 蒙医方剂高频药对(n≥50)

2.8.2 方剂药物关联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共获得9个药物组合,其中3味药组合1个,2味药组合8个,最常用的配伍有川楝子→栀子;川楝子→诃子;诃子,栀子→川楝子等。见表5。药物(n≥10)关联规则网络可视化见图5。连线颜色越深代表药物相关性越强。

2.9聚类分析 通过系统聚类,共得到6类,类1为栀子、川楝子、诃子、苦参、土木香;类2为麝香、安息香;类3为肉豆蔻、沉香、丁香、木香;类4为红花、天竹黄、牛黄、檀香、甘草;类5为肋柱花、木鳖子、瞿麦、五灵脂、熊胆;类6为石榴、肉桂、白豆蔻、荜茇、光明盐。见图6。

3讨论

3.1 蒙医方剂善用散剂,重治五脏,习用诃子在蒙医首方剂中,最常用的剂型为散剂(占56.30%),分为内服与外用2种,以前者为主。散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内服成人剂量一般为1.5~3g/次,2~3次/d,以温开水或适宜药引送服,药效持缓、药性稳定、配伍方便、携带方便,适用于已成型和聚合型疾病。

方剂分类结果显示,涉及方剂种类共22种,其中治疗五脏病类方剂出现频次最高(占14.31%)。

其中,以治疗肾病方频数为首(24次),肾病是由巴达干赫依偏盛客于肾脏,并与希拉相搏引起肾脏功能紊乱导致,肾位于腰部赫依之总位,寄元气,生三根,藏阴而用阳,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其次为治疗肺病方(23次),肺病是由血、巴达干偏盛,使三根失调累及肺脏功能紊乱所致,肺处胸中巴达干之总位,为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为五元之气精华所藏之处,与司命赫依、上行赫依关系密切,主气、主声、司呼吸。治疗肺肾病类方在治疗五脏病类方中占比较高系因其一,二者均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二,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擅长摔跤、骑、射,易受外伤,累及肾脏;其三,蒙古族地区人民饮食多以肉类与奶制品为主,过食甘味易生热邪引发肾热症、肺热症;此外,内蒙地区气候又寒冷,多风,夏短冬长,巴达干在冬季较盛,易对肾脏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引发相关肾脏疾病,且过度寒冷的气候易致伤风或寒热相搏引发肺部疾病;故而肺肾二脏疾病较多见,相应方剂亦多。

诃子在蒙医中有“药王”之称,通过频次统计发现,诃子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印证了其在蒙药中的地位。其传统功效为祛变形三根,调理体素,主治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赫依、希拉、巴达干并发症和聚合症及各种毒症。现代研究表明,诃子提取物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抗肿瘤、解毒、强心、抗微生物、免疫调节、促进支气管平滑肌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广泛应用。此外,诃子亦是在药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次),配伍涉及药物类型广泛,多与有小毒的川楝子配伍使用,与中药的甘草功效相似,调和诸药,缓和药物毒性。

3.2 蒙医方剂围绕“六基症”对“证”组方“六基症”即病因之本,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虫致六类疾病的总称。在蒙医方剂中,使用最多的是祛巴达干药物,其次为清热药物、镇赫依药物、治疗血病药物、清希拉药物、止咳化痰平喘药物、燥协日乌素药物、杀粘药物等。

其中祛巴达干药物用药频次最高系因其一,巴达干为“三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巴达干的紊乱也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二,是由赫依偏盛导致功能紊乱引起的赫依性疾病,常与巴达干合并发病,如赫依性謇症、赫依性僵直、赫依性水肿等,故镇赫依药常与祛巴达干药物配伍应用,且本团队陈潮光等前期研究已论证上述观点,蒙医镇赫依类方剂中除镇赫依药物外,祛巴达干药物的药占比最高;此外,巴达干在“六基症”其他类疾病中亦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出现,如希拉性疾病的寒性扩散希拉病,黄水性疾病的皮肤黄水病、脾黄水病、肾黄水病、关节黄水病,血性病症的巴木病等,故在治疗相应疾病时常与祛巴达干药物配伍应用;亦与五脏类方中肺肾病的制剂最多相关。故祛巴达干药物用药频次最高。

蒙医方剂中常用药物围绕“六基症”分布,且各类间用药相互关联。如赫依是诱发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对寒证或热证,都有助长病势使之加重及复杂化的特点,常同其他致病因素合并发病,故赫依性疾病常以镇赫依药物配伍相应药物对“证”组方,如镇赫依药与祛巴达干药常用药对白豆蔻荜茇等;以希拉、血、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疾病多以热性为主,且血液受损时易引起热性病变,助长希拉之热,故血性疾病与希拉病常以治疗血症药物、清希拉药物、清热药相互配伍组方,如治疗血病药与清希拉药常用药对红花熊胆等;黄水性疾病,由血与希拉转化者多与热结合,由巴达干与赫依转化者多与寒结合,该类疾病在组方用药时结合不同的致病因素以清希拉、治疗血症药物、清热药、祛巴达干药、镇赫依药与燥协日乌素药对“证”配伍,如燥协日乌素药与治疗血症药常用药对川楝子栀子等;咳、痰、喘是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状,故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用于该类疾病,其常见病因是血、巴达干偏盛,以赫依盛型、寒盛型、热盛型、脉脓症4类常见,治疗常在止咳化痰平喘药的基础上与镇赫依药、祛巴达干等药配伍使用,如止咳化痰平喘药与镇赫依药常用药对天竹黄——丁香等;粘症系粘虫侵入人体所致,可单独致病或与血症、寒症、黄水病合并发病,治疗多以杀粘药对“证”配伍组方,如杀粘药与治疗血病药常用药对麝香——红花等。上述用药分析表明,蒙医方剂各类间组方用药,围绕“六基症”分布,且相互关联渗透,对“证”组方,体现了传统蒙医用药的辩证思维与治疗优势。

3.3 习用性凉味苦效轻、钝、燥、糙之药 药性结果分析显示,凉性药用药频次最高。在凉性药物中,治疗血病的8味药物用药频次为次,占比最高,即清血热类药物按频次排序如下:红花、栀子、紫檀香、茜草、西红花、紫草、丹参、苏木。上述药物在清血热的基础上,其功效又与肝脏密切相关,多数药物还有清肝热、祛肝脏瘀血之效,从侧面反映了血、希拉常致肝病的理论。此外,在凉性药物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还有,清热药(次)、清希拉药(次)、止咳化痰平喘药(次)等。上述结果表明,蒙医处方习用凉性药物,即发病以热性病为主。系因内蒙古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多大风、沙尘天气,易受病于风寒,风寒闭于肌腠,致使肺脏布散津液功能失常,津液不能布散于肌腠,郁滞于内,影响肺主气的功能,肺脏郁滞,致使血与希拉紊乱,郁热内生。且人与四时相应,人体亦顺应天时,随着温度的降低,阳气内藏,又因气候寒冷,该地区人民又多热性饮食,故易产生内热。此外,蒙古族人民擅长骑射等因此多发外伤,是诱发血热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该地区气候虽寒冷多风,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各种热性病多发,习用凉性药物。

药味分析中苦味占比最高,苦味有使机体灵活、清热解毒、止渴止呕、催苏醒、镇静、镇希拉、燥腐、消脂的作用。从药物类别看,清热药(次)、清希拉药(次)在苦味药中的出现频次较高;从药性看,苦味药中凉性(次)出现频次最高,寒凉药多有清热、镇静安神、清希拉之功;从药效看轻(次)、钝(次)效出现频次较高,单一苦味药中,钝效(次)出现频次最高,钝效可克希拉之锐性,轻效可治疗昏睡欲眠等;从苦味作用脏腑来看,其作用脏腑主要为肝脏、胃腑,二者为希拉之总位。综合上述分析,相关结果与之功效理论相符。其他常用药味为辛、甘、涩,在最常用的4种药味中,甘、苦、涩可抑制希拉,希拉紊乱多引起热性病变,与习用凉性药结论相符。

药效分析中,占比较高的药效依次为轻、钝、燥、糙,其中轻、糙是克制巴达干特性的主要效能,轻、燥共现频次是次,以祛巴达干类药物(次)为主;钝、燥是克制希拉的主要效能,钝、燥共现频次是次,以清希拉类药物(次)为主,二者均符合药物效能的生克理论。亦从侧面表明祛巴达干药物效能中以轻、糙为主,清希拉则以钝、燥为主。

3.4 常用对药以镇赫依类药物为主,置信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为“川楝子→栀子”对药是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也称药对;角药是处方中3味药物的组合应用。

在19个高频药对中,镇赫依药物与其他药物成对出现的配伍有13个,共计频次次,其中与祛巴达干药物的配伍最多,4个药对,共现次。与“赫依是诱发一切疾病的原因”及“镇赫依药常与祛巴达干药物配伍应用”的观点相应。

基于关联规则得到9个核心药物组合(对药8个,角药1个),其中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对药“川楝子→栀子”。川楝子为燥协日乌素药,有清巴达干希拉、燥热性协日乌素、杀虫、止痛、明目的功效;栀子为治疗血病药物,有清血热、明目、祛巴达干希拉、滋养强壮、调节体质的功效。该结果系因二者均为高频药物,且为所属药物类别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此外,黄水(协日乌素)与血均为“六基症”主要的致病因素,二者常合并致病,如血性疾病的花巴木等。置信度最高的角药与对药联系密切,在上述基础上与诃子共伍“诃子,栀子→川楝子”,即三子汤,为治疗血病方,有清血热,分离污血与精华血的功效,在当地有“神药”之称,临床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带状疱疹、痤疮、呼吸系统疾病等有突出的治疗效果。

3.5 聚类组合以凉性为主 在高频药物聚类中6组合以凉性为主。凉性组合包括以下4类:类1栀子、川楝子、诃子、苦参、土木香为七珍汤化裁,七珍汤为治疗炽盛热方,有促使热病成熟、收敛、清热之效;类2中麝香、安息香为“三种治黏药”中常用药物,二药皆性凉;类4红花、天竹黄、牛黄、檀香、甘草为治疗肺热的常用组合;类5肋柱花、木鳖子、瞿麦、五灵脂、熊胆为清希拉常用药物组合,其药性亦皆属寒凉。温性组合包括:类3肉豆蔻、沉香、丁香、木香为治疗赫依紊乱常用组合;类6石榴、肉桂、白豆蔻、荜茇、光明盐为石榴四味散加味,为治疗寒症的基本方。上述聚类结果与药性结果互为验证。

3.6 问题与展望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蒙药方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方面,现存蒙药标准记载药物有待完善,故须与其他书籍互参,增加了获取资料信息的难度,亟须对现存蒙药标准进行新的增补;另一方面,存在药物信息,性味、十七效不全或整个药物信息缺失的情况,多数在低频药物(占16.43%)中出现,需要对缺失资料进一步规范与补充;此外,在药物炮制规律梳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多数药物炮制方式标注模糊等问题,阻碍对加工炮制信息的统计,需进一步明晰药物炮制方式。

同时发现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下几点有待进一步挖掘与研究:1)是低频药物与现代应用受限的药物是否有常用高频药代替,有待进一步研究;2)是在药性理论方面,复合味对三根调节作用的规律也有待进一步规范与挖掘;3)是药性研究结果显示,凉性药用药比例最高,该结果对于热性病发病规律、热性病专项处方规律、热性病发病率与内蒙地区体质等相关性进一步研究,有一定指导性与前瞻性;4)是中蒙医方剂各类专项的对比研究,是亟待进一步挖掘的方向,中医学均是在朴素的哲学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是联动互通而非割裂对立的;并且,在本研究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临床,对专项优方进一步挖掘、研究。蒙医方剂基础的梳理及规律探索是蒙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前提,加大研究力度是蒙医药走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来源:世界中医药

作者:崔竞文张少乾刘苏槿张小敏陈潮光敖日格乐徐秀娟佟海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