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腾冲丨会跳舞的阿昌族美食

2022/8/22 来源:不详

无论天南地北,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味道,每种味道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独特的盛宴。

腾冲市的新华乡被称为“阿昌族之乡”,地处保山、德宏“两州市”和腾冲、龙陵、梁河“三县市”交汇处,那里万木葱茏瓜果飘香、鸟语虫鸣纯美歌唱,丰富的原生态食材与耐人寻味的阿昌文化深度碰撞,让当地饮食文化神秘而独特。

新华乡稻田里有稻花鱼,小河里有荷包鱼,龙川江里有鲢鱼、鲫鱼、鲤鱼、青鱼、罗非鱼、拉丁鱼以及数不清的小鱼小虾。

一年四季盛产棕包米、棕包头,其微苦甘甜、鲜嫩脆爽,是腾冲市棕包中的极品……

关于新华阿昌族的美食,还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王二娘的人,长着一副蛇蝎心肠,横行乡里,心狠手辣。让被她欺压的百姓或身体致残、或贫困潦倒、或家破人亡。这些暴行惹怒了上天,天兵天将对王二娘进行了最严厉的惩罚——将她的肉丢进水里,变成一群群的鱼、虾、蛙;将她流到地上的血变成一棵棵葱郁的棕包树......

阿昌女子一经结婚就会戴上高高的“包头”,阿昌文化里传说,历史上阿昌族与外敌进行了九天八夜的厮杀大战,在烈火箭雨的战争中,箭送不上去,一位聪慧的母亲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勇士们的头顶上,都用布袋包好高一尺五寸的“包头”,后面的妇女们向高高的“包头”射箭。这样,勇士们取下箭就能射杀敌人,又能伪装借箭迷惑敌人,最终高高的“包头”立下了功勋......从此,阿昌女子一经结婚就带上高高的包头。这位母亲的才智还表现在烹饪中,她巧妙地用身边的食材,烹制出“黄花粘米团”来祭祀战争中逝去的族人,烹制出棕包炒肉和“野芫荽剁肉圆”让勇士们滋补身子,烹制出“海陆空”告诫人们要珍爱和平,守护好家园。这些美味佳肴,让苦涩年代里的阿昌族人在快乐享用饭菜时,吃得有诫有思、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并代代相传。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喜食酸味食品。勤劳聪慧的阿昌族同胞凭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便利,精心呵护和利用着山山水水,智慧非凡地获取着原生态食材,不断地在烹饪方法中推陈出新。最终,将当地的竹虫、棕包、鸡枞、奶浆菌、知了、帕哈、高山红洋芋、树酸茄、蜂蛹、稻田鱼等原生态食材华丽转化为惊艳四季的地方美食。

春天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棕包头、棕包米搭配猪肉、土鸡、红萝卜、树酸茄等佐料、味料,在原味或煎、煮、炒过程中,上桌的“棕包宴”荤素相宜,让人食欲大开。

“黄团秋思”选用上等糯米,用植物给食物上色的古法泡制后蒸制而成,客观上保护了食物色彩天然的品质,软糯香甜、芳香四溢,以赤诚之心祭奠离世的亲人。

夏天,雨水充沛、骄阳似火,有利于动植物的茁壮成长。取专吃竹子汁液的竹虫和栖息在枝头吸风啜露的知了,以最朴素粗犷的烹饪方式,在微热的菜籽油里接连打滚,待颜色转黄,牢牢锁住食材内富含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只需撒上几粒盐,就能品尝到纯正原生态食材的“一口鲜”。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将水(海)里肥美鲜嫩的稻花鱼、陆地上微苦回甜的棕包、高空巢穴里嫩滑包浆的蜂蛹,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荟萃于一锅,点缀上葱、姜、蒜、芫荽、小米辣,待汤色由清亮转为乳白即可食用,醇美鲜香的“海陆空战”让食客们闻着口中生津,吃着大呼过瘾。

冬天,是一个情感交融的季节。进入腊月,阿昌山寨必杀年猪,必吃“杀猪饭”。其中,“竹里香妃”是“点睛之笔”。一节青竹筒,一堆秘制鲜肉,受炽热火焰洗礼,每一块土猪肉变得鲜嫩舒展,竹子的清香、猪肉的芳香,经过反复的吸收与释放,在鲜与香之间,化作惊艳嘴巴的独沽美味。

冬季进补品——阿昌烤猪的独特之处,在于首选35—60斤之间的土杂猪,用手的温度使涂抹在猪肉上的秘制调料微微融化,让腌料的滋味渗入肉质肌理,将草果叶、辣姜子叶、山花椒尖与姜片搅拌装入猪肚,不断刷上花生油增香提亮,在炭火三个小时左右的炙烤下,色香味俱全的“硬核大菜”不断挑逗着人们的味蕾,皮脆肉细味香,嗦一口即入魂。

有时间,您不妨邀约三五好友到新华乡点上一桌地道纯真的阿昌族风味美食,几杯美酒下肚,在遥远的神话故事里细细品尝美食里山、风、阳光的味道,让情感和信念交融,让生活的故事揉碎在唇齿间,让这一方美食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毕春艳

刘正凡及综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