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咖啡丨来杯老醋拿铁,别放香菜
2022/6/8 来源:不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咖啡也是一种豆浆。于是我真的去研究了一下,原来这句抖激灵的话,并非无懈可击。从生物学来讲,黄豆是草本豆科植物,而咖啡豆却是乔木的果实,长了个豆样却不是豆子,如同龙猫绝不是猫一样。但从工艺上来说,都经历了泡水或烘焙的预处理,并经过研磨,利用外来水分做成“泥浆”般的饮料。咖啡竟也是豆浆的一种,毁了咖啡的文艺范,这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
那么,我们先说说西方人怎么毁了茶的。
许多年前,满载茶叶的大船抵达万里之外的欧洲港口,绅士范的英国人重金买下厚厚的茶砖,整块扔进大锅里熬煮。喝的时候也讲究,把水倒掉,蘸着各种调料吃叶子,估计晚上都难入睡。后来,英国人知道喝茶不是这么回事,却依然拒绝接受传统茶文化,而是将本土习俗结合进去,加入牛奶、蔗糖,有的还加乳酪,甚至柠檬。
一名留学生为洋导师买了两千元一斤的正山小种,外国人拿到茶叶,欣喜地泡上一杯,称赞这是他喝过最好的中国红茶,人家叫blacktea,这翻译让我忍不住查了查安化黑茶的翻译,原来是darktea。留学生看了看导师的茶杯,被浓浓的牛奶惊呆了。他心里说,要是不加牛奶会更好喝。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唐朝之前也是要乱加东西的,后来变得纯粹一些,只是水泡或水煮。但茶礼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这些东西都被西方人抛弃,只留下茶叶,其余如茶器、茶艺、茶礼等,都改成了他们自己那一套。中国人尚古,认为祖辈们的文化多数都是好的,所以“古法”、“秘方”总会很吸引人。但西方人并不关心这些,茶文化纷纷被西化,与东方愈加无关。
后来,咖啡来到了中国。
没有茶的清香与苦涩,咖啡的怪异味道,喝着喝着也就习惯了,这也显示了文化之间的兼容性。咖啡的突然被神话,应该与翻译也有莫大关系,比如牛奶咖啡被译作拿铁,起沫的牛奶咖啡被译作卡布奇诺等,显得特洋气,于是咖啡慢慢地被当成青春时尚文艺的代表,喝茶却莫名其妙被当做中老年人的爱好。其中的缘由,恐怕也只能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来解释。
不得不说咖啡也在被本土化,从一种普通的怪味饮料变身时尚神器,对一些人来说,味道远不如拍张照片更重要。尽管各种花式咖啡让这一文化舶来品变异良多,但却极少被认为已经本土化,实际上还是西方玩法,本土化了怎么与国际接轨。说真的,咖啡的本土化有何不可,嗑瓜子喝咖啡怎么就不文艺了?喝咖啡就大蒜碍着谁了?在茶里放牛奶、蔗糖,与咖啡里放老陈醋、酱油有什么区别,所以谁也没必要反对、嘲讽。会有人说这味道多怪多不时尚啊,其实我觉得茶里乱放东西也怪也不时尚,这就是文化固有的差异,就算不求同存异,也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要我说,饮料的事谁也别说谁,有人批评吃大蒜粗俗,其实来杯咖啡也改变不了什么,不信就着大蒜来杯卡布奇诺试试。也有人觉得喝咖啡才算有范,如果没了咖啡,苹果电脑对很多人来说,会失去显摆的意义。其实大可不必,平静地对待这杯黑色“豆浆”就好。
如果非要说不懂咖啡就很low,那么你真的懂茶和豆浆吗?谁还没个知识和行为盲区?很显然,并不是越西方就越洋气,也不是越本土就越土,咖啡改造一下接着喝,加点佐料又何妨。同样的,喝茶与喝豆浆,也只是另两种享受饮料的行为而已,它们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或民俗特点,兼容不排它,却未料到在舆论上竟面临起舶来饮料的反客为主。
或许有一天,被本土化的咖啡馆里,墙壁上不再仅写卡布奇诺、蓝山、摩卡、拿铁,而是多了老醋拿铁、酱香蓝山、麻辣玛奇朵、小葱摩卡的小牌牌,或者也能有套餐,不如就叫油条黑豆浆,人多还赠送瓜子,续杯政策估计也要改。到了那会儿再去点咖啡,说不定还得很文艺地嘱咐一句:来杯老醋拿铁,别放香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