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赵庄集千年古镇的沧桑与繁华
2023/4/29 来源:不详文:齐英民
图:来自网络
一
赵庄集在丰县城西北三十里,位于太行堤河北侧。老街南北长三华里,呈弯弓形,南有牌坊、唐槐,北有碧霞祠(大庙)。
从大堤下沿直到仓口,是当年集市的最繁华地段。相传赵庄集最早形成于汉代,东汉皇帝刘秀在修太行堤时,曾在赵庄集上吃过饭。
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在监修碧霞祠时,曾在老街的唐槐树上拴过马挂过鞭。“赵庄集,真出奇,一天两个集”,从这句广为传诵的顺口溜中,可以想象这座千年古镇的沧桑与繁华。
早年逢五逢十成集,后来逢双成集,再后来天天逢集,而且一天两集。所谓一天两集,即早赶集晚成集。所谓早赶集,是指周边十里八村的乡邻们,天还没亮,就从四面八方赶集而来,有人称为“夜猫子集”。
他们跨过太行堤河上的老桥,越过堤口不足百米,就是一座三楹厦拉门,它是赵庄寨的南门,穿过南门,即进入最繁华的街市。
此时集上早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赶集的人多是步行而来,肩挑手提,摩肩接踵踵,熙熙攘攘,到处是人声鼎沸,处处是人山人海。
各种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断传来,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赶集上店,吃包子上算”、“糖葫芦、山药豆,小孩吃了不难受”、“五块行不?六块太贵了。要不五块五吧”、“尝一尝就是了,不甜不要钱”、“给小孩买个玩意儿吗?花钱不多,开心娱乐。”
街两旁店铺林立,有源茂和、恒兴永、德元堂、议吉隆、恭兴店、源顺店、裕茂店等等,商品五花八门,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应有尽有。赶集人先把从家里带来的东西如鸡蛋、青菜、地瓜干等卖了换成钱,再去买些自家用的如碗筷、镰刀、铁锨之类的东西,操办齐全,才能找个地儿坐下来歇一歇。
齐家的热粥、胡家的鸡肉饦、石家的包子、油条、王家的油饦、糖糕,都是赶集人的最爱,杨家的饭店,蒋家的茶馆更是高朋满座、生意火爆。远道而来的大多选在齐家的牌坊老店住下,晚上喝一碗葱花手擀面,早早地歇息,次日一早再到集上做交易。
赶集吃早点的人真是络绎不绝,大家一席接着一席坐。早点有煎包、油条、麻花、馓子、糖糕、壮馍、肉合、烧饼、豆沫、粥、鸡汤、羊肉汤、丸子汤、油饦及各种炒菜等等。
吴家店铺门前,喝豆沫的人端着碗蹲在门外的地上,自然地围成一个圈,呼呼啦啦地喝着,天南地北的侃着。
胡家的鸡肉饦,是用养了三年以上的老母鸡放在锅里熬煮,焖火一夜,次日早上用擀面杖一搅,整个鸡瞬间变成了鲜嫩的肉丝,再倒入几碗麦仁,继续熬煮一个小时即能出锅,盛碗时撒上一撮旱地里采摘的芫荽,味道鲜美,芳香扑鼻。真是“吴家的香豆沫,叫人越喝越爱喝,胡家的鸡肉饦,熬得骨头不硌牙”,一时流传甚广。
齐家热粥配料讲究,工艺精湛,入口醇香,回味悠长,热粥盛到碗里表面很快凝成一层光亮的粥皮,一喝一个窝儿。喝完粥碗内无残留,如同刚刚洗过一般。
王家的油饦,用海带丝、豆腐皮、面筋丁、花生米烧制,加上胡椒粉、葱花和香菜,再用洗面筋时剩下的面水进行勾芡,面水要一点点地放,沿锅边倒入并持续搅拌,稠稀得当。
出锅的油饦口感纯正,咸淡适宜,香味浓郁。赶集人倒得一碗来,滴上几滴芝麻油,香味瞬间扑面而来,食欲顿增,再配上油条、煎包、糖糕、烧饼等,风味独特,喝下去,暖心又暖胃。石家的煎包三面亮黄,包子馅是一个肉丸,赶集人远远地闻到,禁不住垂涎欲滴,吃在嘴里,香酥可口,真让人解馋。
大街上热闹非凡,店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红火,买的卖的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笑容满面。至午时,赶集的人群陆续返家,大包小包满满腾腾,大家说说笑笑,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顺便给孩子们捎带些吃头儿,或买些花生、麻糖,或用秫秸梃子串两串包子,到家后去满足孩子们期盼的口福。
一些小脚妇女骑着毛驴或坐在独轮车上,面带微笑,对她们来说,赶集上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平时难得的欢娱。
所谓“晚成集”,即夕阳刚落山时辰,街面上的人又慢慢的多起来了。和现在的夜市差不多,集市状况与上午的正集相比也不逊色,都是临近村庄和街邻百姓较多,主要是吃晚餐和休闲逛街。
晚餐很丰富,既有荤也有素,蒸包、吊炉烧饼、油条、馓子、丸子汤、粥、羊肉汤、炒菜等等,不愿吃饭的人们可以到蒋家茶馆里坐坐,一边品茶一边听评书,愉悦心灵,满足精神上的享受。
奢侈一点的也可以买张戏票,到街南头于家戏园子里,听上一场《老包铡美》或者《花木兰》、《对花枪》、《打金枝》等,过一次戏瘾。如果三五成群结伴而来,也可以到杨家饭店里坐一坐,要酒要菜,开怀畅饮一番。
“勤行”生意当时备受人们推崇。一个集镇的繁华与否主要看勤行。勤行是一个职业名称,指需要手勤眼勤的行业。特指厨师、餐饮服务员,干这一行必须勤行、洁净。
徐州一带又有人称作“秦行”:称汉代秦忠奉彭祖为祖师爷,善烹调,在烹界自成一派,故称秦行。在赵庄集上,不论哪一种名吃,单是那种传统地道的做法,在街面上叫赶集的人看着就眼馋。
这些人大多是门里出身,由父母、叔伯亲自传授技艺,故有“门里出身,不会也懂三分”之说。一位老汉托媒人给自己的女儿说婆家,说到了赵庄集上的一家油条、包子铺,老汉当即应允:“做勤行生意的,没比的!中!”
在赵庄集市上,还有一种职业叫“行人”。“行人”是指在买卖交易中间充当说和的人,因为买卖双方不好当面讨价还价,就通过“行人”来回传话,最后把价格达成一致,生意成交后,买方或者卖方支付给“行人”一些辛苦费。有了“行人”的参与,买的不用担心被宰,卖的不用担心亏大了。
慢慢地集市上就有了“鸡行人”、“猪行人”、“粮食行人”、“牲口行人”等等。这些人“靠集吃集”,仅凭一张嘴,就能坐收渔利,有时遇到大买卖,还要被请到杨家饭店里嘬一顿才能成交呢。
据老人们回忆,赵庄集市场的繁华景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购统销末期,才逐渐衰退到销声匿迹。
老街现在有了新名字:唐槐街。赵庄集市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西迁:先是在现在的人民路上,一条东西大街,街南侧有饭店、收购站、税务所、农业银行、老孙理发铺等,街北侧有物资站、食品站、供销社、医院等,赵庄乡政府坐北朝南,派出所紧挨其身,供销社一排楼房,豪华无比。
七间平房内也是交易红火、人满为患。这条东西大街繁华热闹了十几年。后来又迁到现在的汉皇大道上,再后来又迁到新建的农贸市场上。赵庄老街上只剩下了合作商店和照相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赵庄影剧院落成,生意火爆,一票难求。影剧院门前车水马龙,进出场观众络绎不绝,也给周围的店铺和摊位带来了商机。进入九十年代后,一天两集的现象再次出现。
每逢盛夏时节,白天的集市刚刚散去,街中心的灯塔下夜市就开张了,老同学、新同事、亲朋故友、街坊邻居们走出家门,避暑纳凉,大家开心一聚,要一盘凉皮蛙鱼或水煮的咸花生,拌几样凉菜或来两个小炒,喝上几杯冰冻的扎啤,真是既止渴又消暑。
夜市每天傍黑开始,一直持续到夜间十二点左右。生意兴隆、热闹无比。进入二年之后,因为单位工作人员开始进城买房,大批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灯塔下面的夜市逐渐凉下来,以至于销声匿迹。
二
赵庄老街上的姓氏目前不下于四十多个,其中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十个:于、齐、王、韩、胡、李、孙、蒋、邱、张,唯独没有姓赵的,原因到底是啥没有人能够说清。前三名的姓氏都是赵庄街上的大家族,世代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历二十余世,分布在老街的南北中三端,因此有“南于北齐腰里王”之说。
人口较少的姓氏有30多个:马、揭、霍、高、刘、许、徐、朱、周、潘、季、姜、江、郭、杨、吴、崔、石、董、杜、渠、梁、段、闫、曹、侯、黄、戚、谭、谢、苏、魏等。
他们祖上有的是长年做生意,买了店铺定居下来,有的是居无定所,买下别人的老宅,子孙安居乐业,也有的是奔亲戚而来而定居于此。解放前老街上只有高家、王家、马家等少数人家有瓦屋门楼,其余全部是土墙草屋,低矮破旧,穷人家居多。
赵庄街外围还有几个小庄;一是外韩庄,在赵庄寨以外,鸡蛋市以西,韩姓人居多,现在属于赵庄村五队。
二是西庄,位于寨外,赵庄街西边,齐姓人居多,现在属于赵庄村二队,目前谭家屋后还有寨海子遗迹留存,是区分寨内寨外的标志。
三是小于庄,位于赵庄街的最北边,于姓人居多,现在属于赵庄村十四队。
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几个小庄和赵庄集早已融为一体,分不出彼此了。很多年轻人问为什么赵庄村没有七、八、九三个队呢?其实这三个生产队就是桥南的任庄、高彭闫庄等,后来成为一个大队,即任庄大队。
进入新世纪以后,赵南、赵北、任庄三村合一,赵庄村再次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在赵庄街上,即便是不熟悉的人,感觉也是眼熟面花,走对面也要打招呼,“你贵姓?”“我姓徐。”“你是言午许,还是徐州的徐?”“我姓姜。”“你是长江的江,还是姜子牙的姜?还是草字头的蒋?”邱、齐两姓人见面,倍感亲切:“我们是一家人,邱齐不分家吗!”
相传赵庄街上最早有栗、殷、邵、赵四家老户,原为邵庄集,邵姓全部外迁后改为赵庄集。但赵姓全部外迁后,赵庄集的名字未再改动,一直延用至今。商店、布匹店、盐店、染坊、杂货店、烟酒店、肉摊、饭店等大都在集南头,中间是鸡蛋市,北半部是粮食市和猪羊市。
每逢雨雪天气,街面泥泞,苦不堪言。因为赵庄是通往济宁的必经运盐之道,用土车和洪车从济宁运盐,经过赵庄,昼夜不息,到达砀山、驻马店等地。推车人在赵庄集上吃饭、住宿,人来车往,络绎不绝,赵庄成为当年最繁华的集镇。
当年的赵庄集议吉隆店铺就是远近闻名的盐店。有资料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元年)五月,赵庄集筹款修补旧寨墙时,该盐店曾捐款五千文呢。
赵庄集至今许多店铺的名称都是姓氏开头,如齐家热粥、石家包子、杜家烧鸡、高家烧饼等都是老字号名吃。齐家的水饺、黄家的羊肉汤、马家烤鸭、许家驴肉,都是时兴的招牌菜。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为的是一饱口福。
当然也有竞争激烈的,因为同行是冤家。郭家烧饼、曹家烧饼、邱家烧饼、高家烧饼各有千秋,石家包子、王家包子、周家包子、吴家包子轮番火爆。许家油饼、曹家的壮馍平分秋色,传合狗肉、满意狗肉各有其味。杜家烧鸡驴肉、许家驴肉名声在外,各具鲜美。
齐家的牌坊老店、蒋家的茶馆、于家的戏园子在赵庄集独领风骚几十年。齐开峰的热粥、胡德礼的鸡肉饦、黄清习的煎包、吴若平的豆沫、齐开轩的蒸馍、杨殿文的饭店、周脉真的诊所在当年也都是名噪一时。
再后来,商品统购统销,粮管所、供销社、合作商店成为热门场所,各种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紧俏而又稀少,只能凭票供应。于是布票、粮票、线票、肉票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它限制了人们的购买量,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始终在温饱线下徘徊。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来临,赵庄街上的商品交易呈现出井喷之势,各种服装店、化妆品店、水果店、玩具店应运而生,各种家用电器也陆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亚运浴池、龙泉浴池、大风浴池隆重开业,每天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批发部、高家批发部、江家批发部占据了天时地利,赚得盆满钵溢。清香园饭店、供销酒楼、无名饭店、教办饭店红极一时。
许家驴肉馆、世刚饭店、太行饭店、素宏饭店后来居上。食全酒美、渠家鱼馆、许家食府更是各具特色。
老街上至今还流传着两句歇后语:一是老韩买米——不够级;二是毛奔甩袖子——走着。
老韩是乡政府的一名助理员,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位吃计划的工作人员的粮油供应都是定量的,每人每月面粉24斤,食用油0.5斤,大米是稀罕物,偶尔供应,用计划本去买,但不是随便就能买到手的。
粮管所的工作人员看人开票,熟人或者领导来买米,就说有,不认识的一般人员来就说没货。乡政府的很多干部因为在政府部门工作,与粮管所工作人员打交道较多,大多都很熟悉,所以几乎每个人都能把米买来,而老韩每次去买米均被告知没货,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次,给工作人员亮明了身份,说自己是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没能把米买回来。
回到家,他不由得感叹:我只是一名助理员,看来买米是不够级啊!这句话不胫而走,在赵庄集上口耳相传,成为一句调侃自己、自我解嘲的歇后语:老韩买米——不够级。
齐毛奔是赵庄街上的一名屠户,平时为人仗义,喜欢饮酒,朋友相处与生意往来,经常酒场不断,但每次喝到不胜体力时,就不再坚持,遂起身告辞,回家休息,从不贪杯。每次走时,总是习惯起身时甩一甩衣袖。
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这种饮酒习惯,也就不再勉强了。每次酒过三巡,只要一见他起身甩袖子,就知道他已经喝得差不多,要离席了。众人口耳相传,慢慢地就演变成了这么一句逗人说笑、挪揄别人的歇后语:毛奔甩袖子——走着。
三
民国初年,赵庄寨周围有土匪作乱,逼钱要粮,人心惶惶,街两旁的商户、客店纷纷要求当时的寨主于运堂(集北于庄人)与县政府联系,县政府遂派一个连的兵力,与民众一道在赵庄集原来旧寨的基础上,开挖宽一丈二尺、深八尺的寨海子,用挖的土和麦秸建寨墙子,寨墙子高一丈二尺、宽三尺,并在寨墙多处建有垛口,同时在东、西、南、北四门建有寨门和吊桥。
年春天,为抵抗日寇入侵,在四区区长彭元仁的带领下,再一次将原来的寨墙子修补加固。解放后,治安好转,寨墙子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在风雨中渐渐损毁,如今还有部分地段尚存寨墙子和寨海子遗迹。
据老人们讲:赵庄寨的寨门是平顶式缸碴楼,高约八米,砖石结构。一块长条巨石横在大门上方。寨门能并排过两辆太平车,南北寨门并不相对,六座炮楼分布于南北寨墙中部及四角。寨门夜闭昼开,寨门上方平台支有两门冲击炮,寨内配有土枪、长矛、大刀,乡勇五百余人。一时间名震四方,强盗、土匪不敢轻易来犯。
赵庄集现有为数不多的几处名胜古迹:唐槐、齐氏烈女坊、大庙等。其中齐氏烈女坊的故事在古老的赵庄街上口口相传了四百余年。清光绪年间刻印的《丰县志卷十上册》中有记载。烈女的父亲齐璋,字来廷,是赵庄集齐氏七世先人,来廷公临街而居,家道殷富,曾入太学,知识渊博,乃方圆百里名儒。
他平时为人豪爽,疏财仗义,文笔出众,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据考证,赵庄集东北大庙上的几座石碑,皆是齐来廷书写。其赵体字遒劲有力,造诣极深,当地许多书法爱好者都亲临拓贴和临摹。解放后,三块石碑被推倒,现在仅残存两块,留有碑文两千余字。
烈女坊始建于明万历42年,全石结构,宽五米,高四米余,四柱三间,双檐斗拱,重梁三层。上层高悬“圣旨”二字,中层刻有“烈女坊”三字,下层横额工笔题写“旌表故民卜息聘妻齐氏贞烈之门”十四字,分列左右的两根圆形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赤志矢贞烈冞三江悠堕泪”、“黄麻褒烈石高二墨永遗风”。
建成之后的二百年间,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布衣行人至此也肃然起敬。烈女的故事代代相传,特别是二人死后“衣带萦绕,面目如生”的真情感天动地。
据老人们回忆,每当人们在牌坊前讲述烈女的事迹时,牌坊的石柱便开始潮湿滋润并渗出水珠来,人们就知道是她害羞了,流泪了。她毕竟是一位未出嫁的姑娘啊!
可叹烈女坊在“破四旧”时期毁于那场浩劫,直到年才得以重新选址,按原样式顺街而建,年5月竣工。现立于赵庄大街北首,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烈女坊是赵庄集齐氏家族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它对于重塑文化名镇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老街东侧30米处王家院内,有一株古槐,至今已历余年。相传为唐初时栽植,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此树上拴过马挂过鞭。
唐代尉迟敬德曾在此树上拴马挂鞭
这棵古槐形状奇特,主干横卧,中间拱起。好像一条低首、曲身、垂尾的巨龙,人称“龙曲唐槐”,它不仅长得奇特,而且生命力特别旺盛,合抱粗的主干由西北伸向东南,两端入地,两端生枝,谁也说不清那一端是根部。
真是“龙曲唐槐真出奇,主干两端都入泥”。合抱粗的主干,经过长年累月暴风雨的侵蚀,整个主干的外皮几乎全部剥落,仅剩下巨龙腹部一层一厘米厚的老皮,看上去形似干枯,但它却能生出新枝,长出新芽,而且葱茏茂盛,越发显得苍老、古朴、遒劲、刚毅。它的南北二枝,每年交错枯荣。今年北枝枯萎,南枝生长,明年南枝枯萎,北枝生长,二枝交替生叶。
它的枝桠、树冠有的高耸、有的低垂、有的平展,有横卧的、有盘绕的、有交错的、有卷曲的、有分杈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故人们都说“看了龙曲槐,福至天上来”、“摸摸唐槐干,益寿又延年”。
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之年,没有谁敢伤害它,土匪恶棍、杀人强盗、也没有人敢动它。传说有一卖牛人,牵牛路过唐槐下,牛吃了一口槐叶,虎气生生的大老犍,不一会儿便倒在牲口市里。
日伪时期,凶残的鬼子也不敢招惹它。汉奸用老百姓的话来警告日寇:“这是神槐,伤害神槐者要死啦死啦的”。
赵庄大庙最初的名字叫碧霞元君祠,位于老街最北端,原为道观,始建年代不详,在唐朝和明朝各重修过一次,唐初修庙时,尉迟敬德来此监修,曾把马拴在一棵槐树上,此槐就是保留至今的唐槐。
明代重修,保留至今的有近两千字的碑文,弥足珍贵。大殿供奉着碧霞圣母,在道教中她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帝君之女,谥号天千玉女碧霞老君。因此碧霞祠亦称碧霞庙,老百姓把它俗称为泰山奶奶庙。
传说碧霞圣母道妙无穷,神话莫测。道教中的上清与玉皇让她审察人间善恶,察善者以彰之,降之以福,有神佑护,察恶者以惩之,降之以祸,神则责之,使恶者不敢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使之改过迁善重新做人。
后来建有混元阁,道教混元一派,源自武当,百姓们不论远近,均来此庙,祈祷求福,求财求平安,一时香火旺盛。曾几何时,这里车马云集,善男信女、商贾骚客、达官贵人纷至沓来,俨然一处胜景。
可惜的是破“四旧”时期,这座佛道合一的建筑群以及庙内雕像被彻底破坏掉。大庙里的砖头被拆了重新建房子。只有大庙门口路西的一眼当年僧尼们汲水用的老井,保留了下来,为附近的百姓们又服务了许多年。
四
目前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得赵庄有座老木桥。它是纯松木建造而成,坐落在赵庄集老街的南头,太行堤河上。往南直通任庄庄里。木桥初建于年,年拆除。当年是堤河南岸许多村庄进入赵庄集的唯一通道。肩挑手提,步行赶集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我记得小时候从木桥上经过,见到老旧的桥木板风吹日晒,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洞,大人们不放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小心,别掉下去了”。尽管如此,那时候还是经常听说有赶集人掉下桥去的事情。
那时候在老桥下,顽皮的孩子们经常邀在一起下河摸鱼,桥下戏水。河水清澈见底,晶莹透明,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河面上有水草和绿苔,青蛙在上面跳来跳去,河底的沙被水冲刷,形成一片片云彩的形状。
隆冬时节,天气冰一样的寒冷,晨雾笼罩着太行堤河,透过轻纱似的薄雾,依稀能看到远处的赵庄石拱桥,那是一座新闸桥,建于年,是二代石拱桥,位于赵庄老木桥原址往西一公里处。桥闸二合一,双用。
年闸被拆除,选址另建。那座桥原来是连接丰单路的一座重要桥梁,后来改名为省道,再后来又改为国道,随着国道的改道,在她的西边年又建了一座新的赵庄大桥,雄伟壮观,好似长虹卧波。所以那座石拱桥就不被重视了,如今它的地面建筑已经拆除。只存有简易桥身,大车重车限行。
赵庄新闸建于年,在赵庄老木桥原址往东米处。太行堤河上,路口往南经任庄村的高庄和大彭庄东入丰单公路国道。
东汉皇帝刘秀修筑的太行堤
站在赵庄闸上向东眺望,河水清澈的太行堤河尽收眼底,微风吹来,一丝凉意透过心脾,爽遍全身。
太行堤河是复新河的一条支流,隶属沂沐泗水系。发源于山东省单县浮岗集,全长54.5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包括单县南部和江苏丰县,其主要支流有蒋河、二堤河、孟流河和银河。
太行堤河的形成是因为临堤内决沙而行,岁月变迁,水退沙淤年深日久,黄河外滩逐步淤垫高仰,逼近堤根,每至河水涨发,从高流下,加之大堤加固,冬修取土,逐渐低洼,便形成堤根低洼的顺堤河。
解放后的太行堤河只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河水无规则地顺地势流淌,经常淹没农田。
年,由政府牵头,群众自筹资金进行了一次治理,直至年政府通过多次治理,拓宽了河面,在原来的基础上,筑成太行大堤,并在大堤上栽植树木,成就了现在的大河、大堤及防护林带。太行堤于年被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为报答祖上恩德,对祖籍金刘寨的汉皇祖陵筑堤防水,并将此堤命名为太行堤。千百年来,蜿蜒曲折的太行堤河昼夜不息地流淌着,目前已成为贯通苏鲁水系的一支大动脉。
堤河两岸因历代水患形成的18个以堤口命名的村庄,经过多次治理,绿化加美化,目前也已成为了一条美丽的生态廊道。
总结这18个村庄命名的规律,一是:姓氏+堤口,二是其地理位置基本都是分布在太行堤河的两岸。现赵庄镇域内沿太行堤就有王堤口村、段堤口村、前丁堤口村,后丁堤口村,这些村名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堤河文化和文化渊源,记载着太行堤河的岁月沧桑和它厚重的历史积淀。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今的赵庄集,饱经岁月的风霜,走过了历史的沧桑,千年古镇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改建后的国道赵庄段,起于赵庄大桥,向西经过赵庄镇镇区,穿越大刘集村,终于苏鲁交界处,全长约9.公里。国道的提档升级,使赵庄集乃至周围各县、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今走遍全国各地,随处可见赵庄人开设的门面与店铺,大大小小的装饰城都能寻到赵庄人的足迹。从早年的木线条加工覆盖全国,到如今的门窗板材、楼梯扶手、全屋定制遍地开花。
赵庄人的门市开遍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也带动了餐饮业随之奔赴四面八方。过去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今是他乡遇故知,多了几分自信与豪气!
剪不断的乡愁,忘不掉的美食,相信勤劳聪慧的赵庄人,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