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俺的白发亲娘
2022/12/27 来源:不详文/傅先河
二00六年二月初五凌晨,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我预感“大事不好”,赶忙接听电话,手机里传来了大哥低沉悲伤的声音“咱妈不行了。”犹如晴天一声霹雳,我惊呆了,仿佛天塌地陷一般,久久回不过神来,母亲明明好好的,怎么就会?!我彻底崩溃了,一路哭泣着赶回老家。
母亲就在眼前,但已是阴阳两隔。最疼我、爱我的人走了!我顿感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当把母亲推进火化车间的那个时刻,我更是心如刀绞!给母亲发完丧,因极度悲伤和受凉诱发了颈椎病,天旋地转的眩晕,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离开老家之际,望着母亲的遗像,我哭得死去活来。
母亲,操持劳累了一生,备受生活的艰辛,还没享一天清福就撒手人寰;母亲,养育了八个孩子并且带大了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还没来得及让她的孩子尽孝,就默默地走了,只叫她的亲人心疼不已。
十六年来,无数次梦见母亲,悲伤的泪水把能枕巾洇湿地拧出水来。我时常感到母亲没有离开我们,她忙碌的身影、慈祥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在脑际萦绕。
母亲年生人,属牛,是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在我懵懂的印记里,母亲就像上紧了弦的钟表从没停下过,总见她颠着一双小脚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着。
全家十余口人的吃穿用度全有母亲一人操持,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承受了多少压力,谁能算得明白?说的清楚?听大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离家十几华里的一所中学就读,交通靠步行,晚上“看时间”要听公鸡打鸣来推算。为不耽误大哥上早自习,母亲下半夜就不敢踏踏实实的睡觉了,她要早早起床,为大哥准备早饭和带走的干粮、咸菜。有一次,母亲因算错了时间,过早地打发大哥去上学,学校未开大门大哥只能干巴巴地坐在校门口,等着,等着,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随后二哥、三哥、三姐、我、五弟,整整二十年没有间断。20年,天,母亲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一切!
小时候,我夜晚起来小解,会看到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飞针走线,有时还发现母亲把缝衣针在发髻上摩擦几下,剥掉煤油灯芯上的炭灰,油灯会倏地亮一下。每年的大年三十,母亲依然忙到很晚,为的是让我们年初一能穿上一件在当时还算体面的衣服,即使买不上新衣,也要将旧衣服翻新一下,缝补得整整齐齐,洗得干干净净。记得有一年我的小姐姐哭着闹着要新衣服,母亲眼含泪水安慰姐姐:“你们姊妹多,实在是顾不过来呀,到明年给你买新的,行吗?”。
时光的列车飞驰到了二十一世纪,“奔八”的母亲被我们“剥夺”了“种地权”。“下岗”了的母亲依然闲不住,当起了“开荒者”,扛起镐头、头,将房前屋后堆满碎石瓦块、长满荒草的空闲地一点点地开垦出来,施上鸡粪、牛粪、猪粪等各种有机肥,春天满怀希望地种下种子或栽下幼苗,随后就是浇水、松土、除草、灭虫,即便没什么活,母亲也会待在菜园里观察蔬菜的长势情况,神情是那么专注,就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战前观察研究作战沙盘。为了避免鸡刨、鸟啄、猪拱,她从山上砍来荆棘,围上栅栏,小心翼翼地侍弄着她的菜园,像照顾婴幼儿一般。母亲还把发现的害虫(蚂蚱、青虫)捉回家喂鸡,只见母亲把蚂蚱、虫子扔在地上,嘴里“啵啵啵啵”,鸡们听到呼唤声,立即从四处跑过来啄食蚂蚱、虫儿。
小菜园里的蔬菜“不负主人不负时光”,争着、比着长,红的、绿的、青的、黄的、紫的,五彩缤纷,煞是喜人!母亲最拿手的还是种南瓜,挑选良种、施足底肥是前提,“掐头”“减瓜胎”“压蔓子”搞好管理是关键,母亲种的南瓜就像长疯了一般,产量高、质量好,人见人爱。母亲在庭院里也是见缝插绿,院墙根附近种上扁豆、芸豆、丝瓜;废弃的盆子、罐子、瓶子里栽种上辣椒、芫荽啥的,不仅提供了大半年的蔬菜,也美化了环境。我调侃母亲说“您是开荒种菜的能手,美化造绿的使者”。只要提起她的小菜园,性格内敛的母亲满脸的自豪,活脱脱一个得胜将军的模样。
母亲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我虽家不富裕,但母亲总忘不了接济别人,特别是有小孩子到我家来玩,母亲总要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好东西让小孩子们吃;遇到邻居亲戚生病有灾,母亲总会带上食品去慰问、探望。我们参加工作后,条件大为改善,经常给她买回好吃的,母亲不舍得享用,而是分给她的孙子辈和邻居亲戚。母亲在世时,我们都想把她接到城里享享清福,被母亲断然拒绝,其实,她不是不愿享福,而是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我们要回老家时,母亲会提前晒好被褥,打扫好房间,准备好饭菜,返回时,还要带上母亲自产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过年时还要带上母亲亲手做的豆腐、炸的藕合、带鱼,蒸的包子、馒头。为了让我们早晨返程时能吃得饱饱的、好好的,母亲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忙活。有一次为了给我包水饺,母亲黑灯瞎火地敲开人家的大门借韭菜。在老家,我喜欢躺在床上,母亲隔上一会就会走到我的跟前,看看我,见我睡着时(其实我并没睡着)总会拉过被子或毛巾被之类的东西盖在我身上,此时此刻,我依然装睡,但心底里涌动着一股股暖流。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母亲正直善良、处事公道、心底无私,敢于为受欺负的乡亲说话争理、撑腰,加之辈分高,在街坊邻居中有很高的威信。母亲没进过学堂,但她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父亲一道竭尽全力供子女上学,培养出了教授、博导、研究生、大学生。母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一辈子务农、一辈子只和锅碗瓢盆打交道,看似没有什么超人的见识,但依靠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培养出高级工程师、医生、教师、公务员,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在我们这个五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形成了浓厚的向上向善的家风,涌现出了“道德模范”“优秀党员”“济南好人”“生产标兵”等先进人物,成为十里八村人们教育孩子的样板和标杆。
(图片源自网络)
傅先河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成员,出版文学作品集《轻轻流淌的心语》。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