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的历久弥新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2/11/13 来源:不详又到一年“辞旧迎新”时,空气中早就若有若无地飘起年的味道。在我们的记忆中,关于年味儿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不管是那如期而至的皑皑白雪,还是压在枕头下的压岁钱,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记忆中的年味儿当然更离不开那顿年夜饭,家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聊着天……
中国地大,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物产不同,食俗各异,不同的水土滋养出了不同的味觉偏好。如果这世上有一种味道可以调和东西南北所有的味觉差异,那非“年味”莫属。年味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于不同的地方生出不同的滋味,而这不同的滋味却承载着年复一年相同的祈愿。
年味儿在北京,是新旧交替时那一锅热腾腾的饺子。芹菜、韭菜、白菜,摘洗干净,细细切碎;和上肥瘦相间的肉馅,再加上炒熟的鸡蛋,撒调料,拌均匀;醒好的面团分成小剂子,一个个擀成薄皮;包馅、拿捏、煮水、下锅……
年味儿在上海,是年夜饭餐桌上那只金灿灿的蛋饺。一把用小火烘热的铁炒勺,抹上薄薄的一层油,趁热舀入一勺黄澄澄的全蛋液,“嗞啦”一声,一股蛋香扑鼻而来;小心晃动炒勺,蛋液顺势摊成了一张小圆饼;夹一小筷肉馅,放在蛋饼中间,轻轻拨起蛋饼一侧,覆在肉馅上,仔细按压边缘;稍候,凝固成形,翻个个儿再烘一烘,就是金黄饱满的蛋饺了。
年味儿在成都,是一根根红白相间泛着诱人油光的川味香肠。白肥红瘦,切成肉丁;码味自是少不了盐、酒、糖,麻、辣椒;清洗肠衣,准备妥当,慢慢将肉灌入其中;待到肠衣充盈饱满,打结密封,扎出小孔,分段结绳,垂挂晾晒;十几天后,燃松柏枝,烘熏出香,散尽烟气,便是咸香麻辣的香肠了。
年味儿在潮汕,是一盘卤香四溢饱满悠长的卤鹅。八角、桂皮、花椒……这是香料包;蒜头、南姜、芫荽头……这是鲜配料;烧柴火,架铁鼎,撒香料、投配料、加生抽、入老抽、烹料酒、添猪油……大火烧开,一锅卤水就已足够撩人;光鹅入卤,不时吊起离汤、翻转鹅身,如此反复,直至肉熟入味;捞起、晾凉、斩件、淋卤,缀一小撮芫荽,配上蒜泥醋碟,定是年夜饭餐桌上当仁不让的大菜。
年味儿在香港,是盆满钵满争奇斗艳的大盆菜。煎、炒、煮、炸各式齐全,鱼、虾、肉、菜齐聚一盆,层层叠叠码入盆中,各种滋味水乳交融——如此盛大的盆菜,才配得起如此盛大的日子。
年味儿在台湾,是围着火炉一圈又一圈的年菜。肉丸、鱼丸、虾丸必不可少,是为“三元及第”;芥菜称为“长年菜”、韭菜谐音“长久”,蔬菜们洗净、连根煮熟,从头到尾,不可咬断,慢慢地吞进肚子里,以求长命百岁;再来一盘萝卜糕,萝卜是“菜头”,取义“好彩头”……平日里天南海北四散的家人,在这一夜归来,围炉而坐,像个同心圆般,围着一圈又一圈的年菜,围着红通通的火炉,围着一家的团圆。
年味儿在湖南,是除夕饭桌上鸡、肉、鱼一样都不能少。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年味儿在东北,是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都要吃饺子。
年味儿在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年味儿在豫南,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年味儿在江苏,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东西南北中,年味变幻出了万般可能,唯一不变的,是全家围坐共赏美味的光景,是一顿年夜饭饱含的深情——风干、日晒、腌渍、烟熏……那些繁复的制作,挖掘出了食物极致的精华;蛋饺、香肠、卤味、盆菜……那些丰盛的佳肴,慰藉了奔忙一年的辛劳;大吉大利、心想事成、年年有余……那些美好的寓意,寄托了对来年顺遂的祈愿——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的并不仅仅只是温暖的美味,更是合家团聚的温情时光,这份温情,就像一盏明灯,让一切努力都有了明确的指引。
也许今年您没能回家吃上这顿团圆饭,那就让我们忍一时以期大团圆,特殊时期的“就地过年”,也是一种守望相助。此心安处,是吾乡。
愿山河无恙,愿祖国强盛,愿车水马龙,愿繁华依旧!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