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原创散文丨记忆里的故事之八过年

2023/9/10 来源:不详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过年——记忆里的故事之八文/历程“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新媳妇要块香肥皂,老头子要个破毡帽……”这是流行于五六十年代过年的童谣。老易怀旧,不几天又是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幼小随父母亲过年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记忆的脑海里飘过……“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孩子时的记忆,大多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记得我一个同学写他第一次吃猪蹄的情形,那种对吃的向往和满足,令人印象深刻。进了腊月,过的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记忆里,这天早晨,小孩子会被父母早早地叫醒,说是早起去看腊八姐。据说,腊八姐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穿着红色的衣服,挎着一个五彩条筐,筐子里面装满了各种食品和礼物。腊八节这天,她会早早地出现在每家的枣树上。凡是早起的小孩,就能够得到她送的礼物。这有点类似于圣诞老人的故事!可是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她!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这个时节,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可是被故事诱惑了的孩子们,还是兴奋地早早爬起来,冒着严寒跑到院子里,盯着院子里面的枣树枝头,看呀看呀,可就是看不到她!直到冻得受不了了,才失望得回到屋子里。能切实感受到腊八节欢乐的事情,是可以喝到腊八粥。我们那里叫做喝粘粥,是用小米做的又稠又黏的粥,稠得可以用筷子夹着吃。腊八节后,大人们就得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无论是穷的还是富的,都在为过年而忙碌。家景好的,一般会准备一些鸡鸭鱼肉之类的东西。妇女们忙碌着推磨轧碾,碾米磨面。一些讲究人家,还要碾茶汤——就是把小米炒了以后再轧成细面,碾黄米面,做黄面窝窝——能有条件做这些东西的一般都是富裕人家。小孩子们一天一天地期盼着年的到来,比吃的,比穿的,唱童谣,做游戏……他(她)们的欢闹游戏更增添了年节的气氛。炊烟缭绕,包围了整个村庄,朦朦胧胧地,朦胧的炊烟营造出了年的氛围。不时有爆竹声在村庄的各个角落里响起——过年的气氛日渐浓厚。腊月二十三,是送灶日。也称为“小年”。民谚“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天。”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每个家庭的耳目神,他负责监督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腊月二十三,是他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要用糖葫芦粘住他的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记得父亲在这天傍晚,要用高粱秸秆做一匹马,把灶头黑黑墙壁上的灶王像揭下来,搭在马背上。做一些面叶——取面叶糊嘴的意思,盛两小碗给灶王上了供,在院子里香台前把马和灶王一起焚烧,再把面汤浇奠了,就让我趁热把面叶吃了。到了年三十,再把新的灶王爷像贴上,就完成了灶王爷的辞旧迎新。腊月二十七,是我们那里最后一个年集,可能是因为赶集的男女都穿了各色鲜艳的衣服,也可能是集市上货物样色特别多,卖衣服的,卖花的,卖鞭炮的……各种各样的买卖,应有尽有,所以人们也把这个集叫做“花花集”。所谓年集末会,自然有其特色。和一般的集比较,这个集持续的时间特别长——从黎明可以一直延续到深夜。赶集的人也特别多,简直就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一堆一堆的人,摩肩接踵,你挤我,我抗他。记得我跟着父亲去赶过一次花花集——屯头集,那是我们周边二十里范围内最大的集。去屯头村的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早到晚,络绎不绝。集市上卖鞭炮的特别多。鞭炮摊位周边聚集的人也特别多。过年,几乎每个家庭都要放鞭炮。这是华夏自古流传的习俗。据说,放鞭炮是为了驱邪。最先,古人是用火烧竹竿,竹竿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叫作“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这首诗,就记载了这个习俗。爆竹,我们那里俗称“爆仗”。在年三十夜里放爆仗,我们那里称作“拉码子”。穷人家买不起爆仗,年夜里就噼噼啪啪地敲响铁桶假充鞭炮。于是就有了“大年五更敲洋桶——假码子”的歇后语。卖鞭炮的把鞭炮摆满桌子,人则站在桌子上,拿一根竹竿,竹竿上挂了鞭炮,助手点着捻子,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各个卖鞭炮的都是这样,一边叫卖,一边吹嘘,一边放鞭炮。那些最响的鞭炮摊位前,聚集的人就最多。有一个卖鞭炮的,他的鞭炮,放一挂没有几个响的,都是“嘶嘶哧哧”的声音。他的摊位前,冷冷清清,没人理他。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可怜他,从心底对他生出一种深深的同情。除了买鞭炮,家家户户都要买的还有火纸和供香,焚香烧纸,是用来祭祖敬神的。过了二十七,年就进入了倒计时。家家户户大扫除,打扫卫生。屋子里院子里,旮旮旯旯的陈土烂灰,房顶墙角的蜘蛛网,都被清扫一空。大街小巷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村里的业余戏班子早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搭戏台的已经动工了。等到大年初一,就要唱大戏了。一阵阵的铿锵锣鼓,吸引了一大群人围观。十里不同俗。记得我上大学以后了,随母亲去安徽姥娘家过年,晚上住宿在表姐家,她家房顶上,挂满了一坨一坨的蜘蛛网,好像是灰色的渔网,从不高的房顶上直挂下来。我问她们为什么不打扫一下。她说,这个是钱串子,不能扫的。晚上睡觉了,我不敢脸朝上,生怕那钱串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掉下来,落在我脸上!祭祖敬神,是过年时最重要的事情。大点的男孩子,会被大人派出去摘柏树枝——把柏树枝分为两把捆扎起来,挂在门口两边,用来在上面插香;跑到河滩里去弄一些河沙——盛在香炉里插香。年三十这天下午,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把祭祖敬神的火纸打上钱印,叫作“打纸”——就是用“大洋格”(一枚大铜钱)覆盖在纸上,一行一行地规则排列着,用锤子敲打铜钱,在纸上留下铜钱的印痕——负责打纸的人,必须是男人或者男孩。富裕人家,有专门用来打纸的“纸戳”——是用一枚洋钱钉在一截十公分左右的圆棍上做成的。三十这天,是大人最忙碌的一天。贸肉,开炸——油炸食品,炸松肉,炸鱼,炸绿豆丸子,炸芫荽疙瘩(芫荽菜根),芫荽叶,炸藿香叶,炸藕合,炸豆腐,……一般都是炸好多。年后,来客人了,主人把各色油炸食品分装在盘子里,就是很丰盛的一桌宴席!三十下午,妇女们忙着蒸馒头,包饺子。男人们就张罗着准备祭祖敬神的事情。堂哥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好多人围着他写春联,也写一些吉祥祝福的帖子。诸如:抬头见喜,日进斗金,身体健康……在盛粮食的大瓮小缸上面,也都写了“酉”字贴上面,猪圈门口则贴“六畜兴旺”。傍晚,开始贴春联,贴了春联,就去老坟请家亲。父亲带着我,去祖父母的坟头前面,烧纸焚香,磕头请他们回家过年。年三十,一入夜,从把家亲请回的那一刻起,空气里面就充满了神秘和神圣,气氛陡然隆重而紧张,领家亲进门的同时,要把一根竹竿横在门口,叫作“拦门棍”,是用它来阻拦家亲之外的鬼魂入门的。院子里的香台,早就摆好了香炉,焚着了一炷香——这是祭拜天地的地方。正房里面大桌子上,摆了“折子”——就是一本折叠起来的用硬纸做的记载祖先名讳的谱牒,墙上挂了“轴子”——是一幅画了庙堂屋宇的中堂画,上面写着“五代宗亲”、“三代宗亲”字样,可能是以画代表祖先居住的地方,也可能是代表了祠堂的意思吧。供品则依家庭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桌子两边的椅子上,这个夜晚是不允许任何人坐的,因为这是给家亲坐的。大约夜里十点多(那个时代没有钟表计时),陆续就有人放鞭炮了。这时,父亲就带着我们姐弟一起分发烧纸——先在院子里香台前烧纸跪拜,是祭拜天地;再在屋里大桌子前烧纸磕头,是祭拜祖先。然后是把已经叠成三角形状的一大摞烧纸,分开摆到大门口,屋门口,厕门口,灶台前,炕头前……母亲告诉我们,年夜里,各路神仙都下界了。有门神,有灶神,有财神,有谷神,有健康神,有屋漏神,有厕神……这些神灵,都是姜子牙封的,年夜里下界后各有其位。只有姜子牙,封完诸神,却没有了他自己的位置。三十夜里,每家院子里灯笼下面就是他的神位。好一个姜子牙,是个先人后己的神仙!母亲还嘱咐说,夜里放鞭炮的时候,都不要叫小孩的小名,说是怕被神仙听见了,会把小孩子领走的。陆续的鞭炮声,一夜不绝。父亲和堂哥,他们爷两个守着一个红通通的小火炉,吸烟喝茶啦呱,烧着平时捡来的集体食堂做饭丢弃的焦渣,一起守岁,度过神圣而神秘的除夕之夜。大年初一,拜年,是这天的主要活动。初二开始串亲戚,初三送家亲,十五之前,都是走亲戚待客。十五以后,年,基本上就结束了。时光飞逝,转瞬之间,我已经到了如同父亲那个时候的年纪。现代化在飞速发展,我们国家经历了沧桑巨变!现在过年,已没有了那时的忙碌和繁琐,也少了好多的神秘神圣和隆重,鞭炮声没有了,敬的神祇也越来越少,可是请家亲的传统我却一直保留着,从乡下到城里,每个年三十傍晚,我都能感觉到那个时刻的神圣!或许,幼小时父母传给我的习俗,会伴随着我的一生!物质的富裕,时代的变迁,终究不能抵消情感和精神的牵绊!对那个时代的年,我有着深深地怀念!年1月25日——于济南历程(男),山东省肥城市人,教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