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小儿丨宝宝药物外治法,您了解多少
2022/10/22 来源:不详药物外治法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小儿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
一、药物外治法的优点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作用迅速,可直达病所,能在无损伤的治疗中取得疗效,而且使用安全、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应证广,易于推广,是对药物内治法的重要补充。外治诸法,其理与内治诸法相通,外治法通常按经络腧穴选择施治部位,亦需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用。
二、药物外治法的种类
儿科临床常用外治法,主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敷、贴、熏、洗、吹、点、灌、嗅等。这些方法,药简效捷,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1.熏洗法:是利用中药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它借热力将药物作用于局部,促进气血畅达、腠理疏通,达到解表清热、祛风止痒、透疹解毒等治疗作用,多用于小儿出疹性疾病、汗证、皮肤病及局部肿胀疼痛等病证。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薷煎汤熏洗;麻疹发疹初期,可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以助透疹。
2.涂敷法: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或中成药粉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多用于痄腮、疮疡、哮喘、肺炎喘嗽等病证。如用鲜马齿克、鲜蒲公英、青黛散、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3.罨包法: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治疗积滞;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是将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的一种外治法,借助热力,使药物直达病所,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等作用,常在寒证、虚证或气滞引起的多种痛证中使用。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中寒腹痛;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围及少腹,治疗癃闭等。
5.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此法不仅可使药力直达病所,而且可使药力由表及里以调节阴阳、脏腑、气血,拔毒外出、解毒活血,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的作用,多用于泄泻、哮喘、遗尿等病证。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等药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以预防哮喘等。
6.擦拭法: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及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痊等治疗作用。如冰硼散、西瓜霜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用紫草油治疗小儿红臀等。
7.药袋法:根据病情需要,选药配合成方,将药物研末,装入袋中,做成香袋佩挂于小儿胸部,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马夹、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的治疗方法。如选用山奈、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草豆蔻、沉香、檀香等辛香走窜、芳香辟秽类药物制成香袋,经常佩戴使用,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防病治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