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芫荽 > 选购方法 > > 黄河此处最深情

黄河此处最深情

2025/3/18 来源:不详

北京时间5点30分,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黄河入海口,吕剧发源地东营区时家村响起了咿咿呀呀的练嗓声;利津县凤凰大道的茂盛馆后厨里,利津水煎包第四代传承人王强正在为一天的水煎包备馅;广饶县七巧花馍的传承人韩凤七,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山东东营,这座黄河入海的城市,就这样在晨光熹微中从“黄河万里走东海”的奔放浪漫走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人间。刚出炉的利津水煎包在东营,许多人的早餐是从一只水煎包开始的。人们爱它的咸香,也爱它的历史感——利津水煎包。利津水煎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清光绪年间,扬名于民国时期,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刚出锅的水煎包,色泽金黄连成一片,皮薄馅多,疙渣大而规整,每一口下去都是享受。水煎包的灵魂来自它的馅料,而好的馅料又怎么少得了一把好刀的加持呢?锻钢制刀摄影丨刘智峰在东营区龙居镇,黄河流入东营的第一站,有一把传承了百余年、陪伴了几代人的菜刀——麻湾梅花刀。麻湾梅花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锻打工艺始于明末清初,兴于清同光年间,首代创始人王辉凭借精湛的打铁技艺闻名四方,打造的农具、刀具供不应求。至现任传人王海乡,麻湾梅花刀已传承发展至第五代。菜刀切菜、砍刀剁骨,麻湾梅花刀以最质朴的姿态,“斩来猪脊三斤肉,断得青花一棵葱”,在与砧板的碰撞中,在与食材的交锋中,用最冷酷的质地,诠释着最温暖的底色,托举着东营万千家庭的酸甜苦辣。饭后散步,茶余听曲。到了东营,不能不听吕剧。吕剧代表剧目《王小赶脚》剧照吕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现东营区时家村,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吸收融合了“大鼓”“五音戏”等艺术精华。“护城河里鹅鸭叫”“菠菜芫荽来赶鲜”“大雪飘飘年除夕”“到明天小尽一天是初一”,熟悉的唱腔一起,这些鲜活的冒着热气的语言便裹挟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瞬间把人带入吕剧的意境之中。而今在东营区,“家乡娃唱家乡戏——吕剧进课堂”活动已开展多年,有13所试点学校开展吕剧艺术教育教学,孩子们从小接受吕剧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一代又一代吕剧人为打造“吕剧文化之乡”接续奋斗。吕剧耐听,短穗花鼓“耐练”。陈官短穗花鼓演出广饶县陈官短穗花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吕剧一样,它也是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短穗花鼓是一种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先河,不仅保存了古老的乐器、乐舞,还保存着淳朴的民风。鼓在农耕民族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早在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诗经?邶风?击鼓》有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汉代,形成了击鼓迎晨的传统。我国最早发现的陶鼓(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是在广饶县五村遗址中出土的。短穗花鼓在表演时,以鼓穗敲击鼓面发出声音,舞者动作奔放、舒展,且不受形式、时间的拘束,常常是兴起而舞、兴尽而休。观舞者也常常忍不住随着舞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广饶还有一支传承千年,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中国四大名笔”的齐笔。大王林场标志建筑“中华齐笔”摄影丨黄鹏广饶齐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广饶县南部为核心区域,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有“齐笔之乡”的美誉。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齐笔伴随着帝王将相登上朝堂,伴随着书画名家舒展才华,伴随着文人骚客吟诗作对,更陪伴着一代代的学子拾级而上。经过不断传承和创新,而今齐笔制作已经发展成为广饶县的特色产业,拥有企业30多家,年产值余万元。有好笔,自然也少不了好印章。清代著名画家吴昌硕说:“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在河口区,就有这么一方来自黄河的礼物——黄河澄泥印。澄泥印制作黄河澄泥印,生于水,成于火。它择取九曲黄河奔流入海的沉积红泥,经取土、淘洗、筛滤、沉淀、陈腐、揉制、压坯、雕刻、抛光、塑形、修饰等二十几道工序精心打磨,以及数日不间断的窑炉烧制而成。澄泥印古朴、典雅,沉淀了黄河古韵,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与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完美相融,是集制陶、书法、篆刻、雕塑、美学、传统文化于一身的新兴艺术品。吃穿住行,书写了老百姓的生活史。东营人吃得讲究,活得恣意,就是穿衣,也颇有讲究之处。在垦利区,有这样一个人,她将黄河入海口的美景一针一线地勾勒在衣服上,穿出了绚烂的“留年”风韵。留年旗袍制作留年旗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玄秀平,留年旗袍第三代传承人。年届古稀的玄秀平,每天依然在小小的裁缝台上飞针走线,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毕业于服装设计系的女儿董洁接过她的接力棒后,母女二人共同坚守着留年旗袍“带不走的黄河湿地,带得走的黄河口文化”的设计理念,一针一线织华年。河海交汇摄影丨张闻兵李金镜大河息壤,绘就美丽画卷,孕育灿烂文化。在践行黄河文化“两创”上,东营人锲而不舍。紧扣“保护”“传承”“弘扬”这三个关键词,东营扎实开展非遗保护行动、非遗传承行动、非遗弘扬行动,为非遗工作“架好桥、铺好路”,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七巧花馍制作七巧花馍(面塑),历史可追溯千年,在黄河滩涂还是不毛之地时,它已在东营南部的岁时节令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老人贺寿、小孩过百岁、搬家、结婚,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乘文化“两创”东风,传承人韩凤七用心钻研、不断创新,今天,它已成为东营生动形象的旅游产品和特色名片。风光独秀黄河口摄影丨丁洪安4月18日至19日,黄河文化论坛将在东营举办,届时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将围绕“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主论题和“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弘扬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分论题,碰撞思想、深入对话,共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更好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从冰川万丈的巴颜喀拉山起步,越高山平原,纳千溪百川,在年的春天,在黄河入海处奏响“文化大合唱”。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