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走得慢,就怕大歇袢齐鲁壹点
2023/1/26 来源:不详文
李业陶
儿子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告诉我,老师布置用“幸福”造句,我问他怎么造的,儿子说他的造句是“妈妈给我做了新衣服,我感觉很幸福。”我点点头,表示认可。儿子又说,同学造句是“不劳动的人很幸福。”听完我不禁哑然失笑。
这位同学的造句言简意明,从语法上讲并无瑕疵,算不得病句,只是蕴含的意义耐人寻味。小小年纪即对劳动如此排斥,是当时他所目睹的劳动是繁重农活,机械化程度低,收、种、管体力劳动强度很大,农忙季节尤其辛苦,别说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即便是当事成年人,也丝毫没有幸福感。
同龄人中,我是从事农业劳动时间比较少的,从小学读到高中,出了校门便跨进军营,后来转业到政府机关工作,尽管如此,也切身感受到从事农业生产的辛苦。
那些年我们家乡实行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由初期的一级核算改为队为基础三级核算,有些农活是分到户完成的。
一九六一年先旱后涝,村后的地瓜泡在水里,直到结冰也没有挖出来,生产队把地瓜田分到户,挖出来就是一家人的口粮,挖不出来也就烂在地里。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弟弟妹妹都很小,母亲又有病,这活儿只有我干。别人家早都挖完了,只有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每天半晌午在挖。早去,结着冰,挖不动,晚会儿化透了,就成为粘泥疙瘩裹住镢头。我就像愚公移山一样,一天一天瞅那冰刚刚化开那阵儿挖点儿,那时候,不止是劳累,那种无助无援的心境一辈子忘记不了。
一九六四年秋天,我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和一些年长于我的青年人在夜晚挑灯夜战深翻土地。队里要求一人把土翻到一边,另外一人在同一条沟内再深翻一铁锨,一沟接着一沟,无论谁翻慢了都会影响所有人,人们把这种翻地方法叫做“狗撵狗”。那个晚上我被“撵”得够呛,一直汗流浃背,等到回家几乎累瘫。
至于干着农活儿中暑、拉车绷断绳、抬筐磨破肩、推车翻下沟,都曾经是我上农业生产这门课的内容。
其实,相比较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一代人受的辛苦还逊色得多。
我的伯父是一辈子的农民,年轻时候种地、烧窑、出伕,全是力气活,等到六十来岁,腰弯成了一张弓,那可不是先天的驼背呀,而是累出来的样子。
前辈中,伯父不是个例。
庄稼活儿,没有一样轻省。多年来,也有些谚语形容农活中的辛苦。“织布的老婆,推车的汉,哪根血脉也动弹。”“打辘轳摁铡,使不得奸滑。”明摆着的事儿啊,不使劲,辘轳不会自动升井,灌满水的筲头上不来;不使劲,铡刀不到底,切不断草。体力不支或者不诚心用力,这些活儿根本做不了。
我们村紧邻延集村,这个村东坡是红黑土,非常适宜种菜,一亩菜园差不多抵得十亩粮田收入,延集也一度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蔬菜之乡,只不过种菜比种粮更苦更累,因而人们说:“好闺女不上延家集,成冬家离不开白菜畦,好歹地才待熬出来,手冷嘚嘚地摘芫荽(香菜)。”
“推車不怕慢,就怕大歇袢。”我们老家这一带户户都有手推车,人人都有推车的经历。近的,运庄稼、送肥、走亲戚;远的,推煤、推草、卖货;最辛苦的是出伕,一茬子伕要一天接着一天地推土,没有个不累。
袢是细麻绳编成的扁带子,两端通过扣环套在车把上,推车时搭在肩膀上助力,省劲,还平稳。歇袢,就是停下来摘袢歇脚,大歇袢是说休息时间长一些。“不怕慢,就怕站”,歇歇是好,可这么做非落后不可。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也有村里乡亲们说“推车不怕慢,就怕断了袢。”意思是如果断了袢,失去袢的助力,体能再好也白搭。
袢,某种意义上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标志。记得从前有个村干部训导社员:“你从娘胎里出生就是带着袢来的,天生不是当干部、当工人的命,你有什么资格‘攀伴’?”攀伴,意为带有不满情绪的羡慕和眼红。
那年月,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也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高不了。一九五六年开始实行指导中国农业生产十多年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五、八”,也即年亩产量黄河以北二百斤,长江以南八百斤,中间地域五百斤,我们家乡的口号是“过黄河、跨长江”,如今已经普遍的“吨粮田”产量,那时候是想都不敢想的。
劳动辛苦,收成不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但是,劳动人民有吃苦耐劳的传统,农民以耕为荣、以勤为训:“地是黄金板,人勤地不懒。”“金买卖,银买卖,不如耪那土块块。”“要想吃饱饭,还得汗珠换。”“捞鱼摸虾,误了庄稼。”而且,其时没有腐败的社会土壤:穷,大家一起穷;苦,大家一起苦,也就没有什么牢骚怨言在社会上流传。相反,田间地头时闻欢声笑语,我们能记住的也是一些鼓舞士气的俗语。
“打井打到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当年的抗旱口号,连我们这些学童也耳熟能详。出于好奇,我曾经小心翼翼凑到井沿看人工打机井,几个壮劳力在井底抱着带钻头的木棍打横井,水哗哗地上涌,抽水机不停地排着水,井底的人喊着号子奋力干活,看得我惊心动魄,就像我后来在部队和战友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手拧摇柄启动苏式自行火炮一样,那情势,能不累吗?
“眼是草鸡毛,手是英雄汉。”说得好不如干得好,这话多么激励人心!至于“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样的说法,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相反,集体生产耍奸使滑,会被人讥笑:“干活磨洋工,吃饭打冲锋。”记得一次大家在地里干活儿,有个青年人说肚子疼,想回家歇着,有人说:“肚子疼,往家跑,铺上席,拉上草,不是个妮儿,就是个小。”引来大家一阵哄笑。
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农民一直盼望着从事农业生产不需要那么辛苦,这个千年梦想,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实现了。“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成为被远远甩在身后的低标准;农业生产受惠于科技发展、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机制,生产效率今非昔比,新农村欣欣向荣,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再也没有人从娘胎里带着袢出生了!
编辑:李彩霞校对:孙向文图片:李立顺来源:草根文坛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