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面,却成了皇上求之不得的珍馐
2022/12/3 来源:不详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需求。依我看,食应该放在最前面。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不管是野果还是野兽,先填饱肚子再说。
吃这种需求贯穿人的一生,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张口吃奶,直到死亡这种需要才结束。有人说,如果人不需要吃饭,会省许多事。这话没错,但是我想说,如果人不需要吃饭,人来到这个世界便缺少了意义。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食物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了对食物的需求,恐怕也不会有其它更高的需求了。
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历史上从来不缺好吃、会吃的人,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吃货”很多。如苏东坡,不仅诗写得好,还是骨灰级的美食家。他会吃还会做,如有名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都是他的创新。再如,大圣人孔子,他对吃的要求甚高,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于做饭这件事,孔子从火候,刀工,到卫生等方面都做了要求。
中国有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因吃而引发的灾难也屡见不鲜,如年上海爆发的甲肝大流行;现在全世界正在与之搏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等,都是吃惹的祸。
关于吃的是是非非,我们先搁到一边,等着以后再说。但是作为人类,天生具有八卦偏好。所以今天就来满足一下大家这个小偏好,八卦八卦神秘的紫禁城内的皇上、后妃们都吃些什么呢?是不是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每顿饭都是满汉全席呢?由李舒主编的《皇上吃什么》一书,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李舒是福桃文化创始人,也是作家、媒体人、美食达人,著有《山河小岁月》《民国太太的厨房》等。看来李舒本人也是个妥妥的吃货。此外,她还是《Vista看天下》,腾讯“大家”等的专栏作家。
《皇上吃什么》邀请了故宫专家作顾问,还参考了诸多文献。不仅写了皇上一年四季吃的食物,还写了御膳房的厨子们;不仅写了皇上用的餐具,还解开了萦绕我们很久的关于皇宫投毒的疑问;不仅写了各个皇上的饮食偏好,还写了在吃上反映出的清宫秘闻。此外,还有三十道皇家菜谱呈现给读者,吃货们可以依葫芦画瓢试着做一做,让皇宫菜品与我们现代的家常小菜PK一下,看看哪个更好吃。
清宫的餐桌也分四季
一年有四季,紫禁城里的人们,在四季的轮转中,过着单调而乏味的日子。那时没有电视、电脑,也没有手机,他们怎么打发这无聊的一天天?皇宫里规矩多,不像城外的大户人家自由,想听个戏,也得有个正而八经的理由。但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紫禁里的人们也要想方设法,给乏味的生活带来一些小惊喜,那首先要从吃上做文章。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自然赋予了植物生长、成熟不同的特性,也赐予了人类按季节种植、采摘收获的资源。于是人们的餐桌也分成了四季。紫禁城里也不例外,只不过紫禁城里获得大自然的“馈赠”更丰富、更新鲜。
中国有24个节气。虽然每个节气都有说法,但是皇宫里赋予节日意义的主要有立春、立秋、谷雨和小满四个节气。
[微风]春饼吃的是顶配版
立春吃春饼,许多现代人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还有专门出售春饼的饭店。乾隆是春饼的粉丝。立春前一日,他就开始命令御膳房准备做春饼了。据说,皇宫的的春饼最美妙之处在于春饼里夹的菜,也就是馅料。它以十七种东北动植物为原料,然后炒在一起,名为合菜。皇宫的春饼可是顶配级别的。我们现代人吃春饼,通常各种菜、肉分别炒制,一个个装盘摆上桌,各个按照自己的喜好往饼里放。素菜通常有韭菜、土豆丝、豆芽等,荤菜有鸡蛋、肉丝、火腿等,小料有酱豆腐、葱丝、黄瓜丝、芫荽等。
当然春饼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烙饼。春饼的饼皮要求薄而不烂,一张饼通常用两张面皮擀在一起烙。烙好后,两张面皮中间是空的,揭开了个小口,就形成一个口袋,你只管往里面装菜,最后把饼一卷,剩下的只管大快朵颐了。
榆钱饼:后宫妃子们的最爱
宫里在谷雨时节,要吃榆钱饼。谷雨时节是榆钱最鲜嫩的时候,它的周期不长,赏味期限只有三天。所以要做榆钱饼,必须踩着节气摘榆钱。榆钱是后宫后妃们的最爱。现代人已经不怎么吃榆钱了。一是因为环境污染,榆树多种植在马路边上,人们大多害怕危害自己的身体。但是总有些上年纪的人,偏要冒险摘些回家,做榆钱拨烂子,榆钱包子。吃完还要告诉别人,“我昨天做了顿榆钱拨烂子,真香哟!”他们涉险或许是想重拾儿时的回忆,或者是为了给每天大鱼大肉的餐桌增加一点小清新。
素馅饺子的上位史
小满节气吃饺子,这个习俗似乎没有流传下来,现代人一般不怎么看重这个节气。但是在朝皇宫里,小满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每年四月初七起,乾隆皇帝就下旨了,肉馅饺子一律靠边站,素馅饺子作为主角粉墨登场。清宫里的素馅饺子既然万千宠爱于一身,那它自然有别样的内涵。干菜、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面筋、豆腐干、鸡蛋等,就是要突出“美味”二字。据说,皇上吃饺子前,仪式感十分足,吃几个饺子,还要铺摆上一堆盘、碟,使用特别的餐具。嘉庆皇帝吃饺子时,要用两只碗,一只碗里放饺子,另一只碗里放“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各一件。
面片汤儿成了皇上的珍馐
立秋节气,皇宫里要吃秋叶面,有的地方叫柳叶面、桃花面。总之,就是一种汤面。汤面,连汤带面,吃起来热热乎乎,又有滋有味。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上、皇后们,都喜欢吃一口热气腾腾的汤面。传说道光皇帝想吃汤面了,御膳房却告诉道光,要做汤面得重新盖一间厨房,需要数千两银子。以节俭闻名的道光不舍得花数千两银子,只好作罢。不管这则传说是真是假,但起码说明一点,在皇宫里,汤面也不是想什么时候吃就能什么时候吃。看到这儿,我们恐怕要偷偷乐了,还是我们幸福些,想吃就吃。做皇上有什么好,连个汤面也吃不上。
宫里的人也盼望过节
说完了节气,就该说说节日了。现代人盼过节,只想让忙碌的身体得到暂时的放松,而清宫的人想过节,是给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清宫里重要的节日有元旦、元宵节、七夕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这样的一看,皇宫还是不如现代人的节日多,除了中国传统节日外,现代人更热衷于洋节,就连万圣节这样的鬼节,也照搬不误,这样的拿来主义还是少一些吧。
白水煮肉:难以下咽也要吃,因为吃进去的是“福”
元旦是一年的开始,寓意着新气象,新征程。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得与失,快乐与悲伤。然后再展望一下未来,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希望在新的一年有所发展,财源滚滚。因此,元旦是非常重要的日子,现在是,古代也是。清宫元旦要吃“福肉”,顾名思义,就是沾满福气的肉。“福肉”选用纯黑色的猪,它主要是用于祭祀。坤宁宫是祭祀场所之一。在这里祭祀一般要杀两头猪。祭祀完的猪要在大锅里煮。煮好之后,皇上皇后先吃,然后参加祭祀的其他人再进去吃。不过,这个活可是个苦差事,因为煮肉时没有加任何调味料,光是用白水煮,那个味道实在不怎么样。
织女给没给你巧手,做个巧果就知道
元宵节,宫里面也要吃元宵。元宵又叫圆子。最有名的要数“八宝元宵”。七夕节,又称为“七巧节”。拥有一又巧手不仅是民间女子们的渴望,皇宫里的女子们也不例外,她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手到底灵巧了吗?比一下就知道了。于是七巧节诞生了另外一项竞技比赛,那就是做巧果。巧果也就是一种用面做的面食,类似于今天的花馒头。女子们做出样式各异的巧果,摆在台案上。受到表扬的人自然喜笑颜开,受到嘲笑的人则低下头,不好意思。
奶酥油月饼:不就是去年流行的奶黄月饼嘛
中国传统节日,许多都是祭祀的节日。中秋节更是如此,通过祭月、拜月,人们将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月亮身上。除此之外,中秋节还有更为实惠的意义,那就是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吃到月饼。月饼的面皮是用油、面、鸡蛋和成的,成本十分高,工艺比较繁琐。它便成了人们企盼、回味的味道之一。清宫的月饼有香油酥皮月饼、猪油月饼,还有奶酥油月饼,有甜有咸,尽情享用。
包粽子是个大工程
端午自然要吃粽子。枣粽、果粽、澄沙粽、奶子粽……品种繁多。据说最初清宫里主要以甜粽子占主导。宣统时期,浙江遗老给端康皇太妃进贡了50个火腿肉粽子。人们一吃,这咸口的粽子味道也不错,就下令御膳房以后也包些火腿粽子。粽子在宫里的需求量极大,光摆着看的,就要多个。所以包粽子是个大工程,一进五月,宫里面就开始张罗着包粽子了。包粽子所用的材料中,仅白糖一项,就要用斤。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的用量更是大得惊人,需要斤。
菊花糕馋死个人
重阳节,宫里要吃花糕。曾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情节,说老北京人重阳节做花糕,家里有几口人,就要做几层。因为要用到菊花作为原料,所以又叫菊花糕。糕上要摆放花生仁、瓜子仁等各种坚果。每一层糕面的颜色还不一样。蒸好的花糕上面再撒上菊花瓣,特别漂亮,看着都馋人。
清宫里冬至也是吃饺子,人家的饺子是真正的皮薄馅大,煮出来饺子都能看到里面的肉。腊八节,自然是喝腊八粥。清宫煮腊八粥,要在雍和宫进行,两口直径2米、深1.5米的大锅,要派精挑细选的人负责,因为这实在是个体力活,弱小的人是难以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