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烹饪佐料,能消食健脾胃散风寒,李

2024/10/2 来源:不详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www.bdfyy999.com/bdf/
俗话说“有争议才有进步”,如果一贯的坚持传统则是故步自封,对于事物的了解程度不断地刷新才有了如今的科技文明,在养生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有一些养生之物甚至是常见的食材都存在一些争议,换句话说就是它们有弊有利。比如有一物它是常见的烹饪佐料,也是厨房常有的食材,用它养生能消食、健脾胃、散风寒,李时珍说它“辟一切不正之气”,但是华佗、李时珍有不同的见解,反对多吃。这一物就是香菜,在古时候的中原地区本没有香菜,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香菜种子,之后因为它的味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香菜被称作“胡荽”,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用的这个名字,此外它还有芫荽、香荽、胡菜等其它叫法。用香菜养生的最早详细记载是唐代的书籍《食本草》,并提出“利五脏、补经筋,主消谷能食、肠风”。同时代的《食经》也提出“调食下气”的说法,在唐代的时候,用香菜养生主要是用于帮助饮食的消化。宋代在此基础上对香菜的认知更加深入,比如《嘉祐本草》说香菜“消谷,主五脏,通心窍,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之气,拔四肢热,主痧疹、豌豆疮不出”。在明朝的时候,很多学者用香菜主要是取其“辟秽解毒”之功,比如吴瑞的著作《日用本草》说它“辟飞尸、鬼疰、蛊毒”,虽然这个言论偏于封建,但是也说明了香菜的“辟秽气”之功。同一时期的著作《本草纲目》认为香菜“能辟一切不正之气;《食鉴本草》也说它“辟鱼肉之毒”,因此古人吃鱼、肉的时候放点香菜也并非仅为了调味,因为古时候的食材储存不像现代那么方便,尤其是暑夏。在《医林篡要》中又说香菜“升散阴邪,辟邪气”;而孙思邈、华佗的言论也不得不提及,因为在孙思邈的著作《千金方》中提到香菜“不可久食,令人多忘”。书中还引用华佗的话,说腋下有臭味、口中有臭味,吃香菜会加剧;而且说“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食之发宿患”,还点明香菜属于传统的“发物”,因此金疮损伤不能食用。在当下,我们不仅总结古人对香菜的评价,还进一步探讨,总结出十个字可以形容香菜,那就是“透疹,发散风寒,开胃消食”,因此根据它的实际养生用法以及益处分类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一、用香菜养生可以透疹。香菜有“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辟辟一切不正之气”的特点,这句话是《本草纲目》的原文,因此痘疹不出的人用香菜可以发之,现代常用于麻疹的透发不畅。香菜散风寒之力比较强,所以适合于风寒束缚于表而疹出不畅或者疹出又隐没的人,单用即可,比如《太平圣惠方》中提到用切细的香菜放入沸腾的酒中,等待冷却后祛除残渣,喷在身上但不能盆在脸上,可以适合“疹而不出者”。此外,用香菜与胡萝卜、荸荠同用煮水,适合疹未出而身热、怕风、打喷嚏、口渴的人;香菜与葱白、紫苏、赤小豆搭档煮水,适合风寒在表而疹出不畅较轻的人;如果疹不属于风寒,而是属于风热,则需要辛凉解表的策略,可用香菜与菊花、连翘以及薄荷搭档。二、用香菜养生可以发散风寒。香菜“辟一切不正之气”,对于外感风寒的亚健康有很好的散风寒之功,而且香菜兼有化痰定嗽之功,适合于外感风寒而有的身热、怕冷、咳、痰。如果是外感风寒而头中痛、鼻子不通气,可用香菜与紫苏、生姜一起煮水喝;如果风邪偏盛而没有寒邪,可用胡荽、少量的饴糖,与米汤混合,待糖融化后喝。三、用香菜养生可以健脾胃。香菜的特点是“芳香,走脾胃,健运中焦之脾胃”,唐宋时期的本草类书籍很多此方面的实际应用记载,如果是用于开胃消食,单用即可,常用的方法是煮汤喝,还可以用之与香油、降有、醋以及食盐凉拌后吃。如果是没有胃口、消化不好的人,可以用香菜与六神曲、陈皮以及生姜片搭档,煮水喝即可;属于胃中寒气大而不消化、不思饮食的人,可用香菜与生姜、红糖煮水喝。脾胃虚弱而有此类亚健康的人,可用猪蹄子炖汤或者牛肉炖汤,后放香菜,用以滋养脾胃;而藏地的传统的方法是用香菜与余甘子搭档,虽然与中医文化的理论有所区别,但是用法相通。如果是因为油腻的食物吃多了,从而食物积聚而胃中痛,可用新鲜的香菜捣烂取其汁,再加白萝卜汁,可以解油腻而消食。值得一提额是,孙思邈说香菜不能多吃、常吃“令人多忘”的说法,虽然没有直接的实践作为支持,但是有时候“宁可信其有”,所以香菜好吃也别吃太多,一般来说干燥的香菜以9至15克为宜,新鲜的香菜以30至60克为度。再就是香菜用于透疹时,若果疹已经透出,或者尚未透出而有热毒的人不要吃香菜;华佗说吃香菜有很多注意,也是有必要注意的,因为吃多了“昏目、耗气”,且“损人精神”,还“发痼疾”,所以腋下有臭味以及金疮破损的人不要吃香菜。香菜的利弊是有一定争议的,比如李时珍十分推崇,而孙思邈不建议多吃,因为香菜太常见了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研究兴趣,所以还没有一个足够的定论,望学者们有更好的见解可以补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